反而|历史上五次大规模削藩,结果均未取得成功,反而每次都引发叛乱

所谓削藩,其实就是指帝王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然而由于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利益冲突,因此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叛乱。历史上的削藩典型案例一共有五次,然而从事态发展来看,无疑均已失败告终。西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迫于当时的天下形势,在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后,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分封七大异姓诸侯王,此后异姓诸侯王被逐步消灭,刘邦改封九大刘姓诸侯王,并与群臣定下了“非刘姓不王”的“白马之盟”。
反而|历史上五次大规模削藩,结果均未取得成功,反而每次都引发叛乱
文章插图
然而,随着诸侯王实力的逐渐壮大,再加上吕后掌权以来由于吕氏集团与刘氏集团矛盾加剧,导致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矛盾激化,以及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从汉文帝时期开始,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便已经开始显露出来。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提议削减诸侯封地,收回旁郡,于是汉景帝先后削去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赵王刘遂的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的六个县,并与大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吴王刘濞本就与汉景帝有杀子之仇,再加上这次大规模的削藩,开始产生异心。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人最终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反而|历史上五次大规模削藩,结果均未取得成功,反而每次都引发叛乱
文章插图
从结果来看,汉景帝的这次削藩无疑是失败的,不过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趁机将实力比较强大的几个诸侯国进行了拆分,导致诸侯王实力大损,为后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打下了基础西晋贾南风铲除诸侯:引发“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能够篡魏建晋,离不开当时贵族门阀的支持,因此西晋初期对于贵族门阀有着很多的优待政策,然而士作为特权阶级,若是任由其扩大和膨胀,无疑将来会对司马政权构成威胁,因此晋武帝便又先后大封二十七个同姓王,并大肆扩大宗室诸王政治和经济权力,以期诸侯王能够成为皇室屏障。
反而|历史上五次大规模削藩,结果均未取得成功,反而每次都引发叛乱
文章插图
司马炎去世之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由于司马衷痴呆不能任事,朝政大权基本掌握在辅政大臣杨骏手中。不久,贾南风与杨骏争权,联合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杀死杨骏,之后又将司马亮和司马玮杀死,开始独掌大权,并在之后废除太子司马遹。贾南风总览朝政之后,与司马宗室的开始产生剧烈冲突。彼时,司马诸侯王的权力,除了他们在各地的势力之外,同样源于在朝廷中的职务,而贾南风独掌大权之后,为了确保权力的稳固,一方面大肆安插亲信,另一方面则不断打压司马诸王的权力,司马亮和司马玮的被杀,和太子的被废,便是其中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