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台|一个墩台、十七个明军,人形高达的八旗军加六门大炮竟攻不下来?


墩台|一个墩台、十七个明军,人形高达的八旗军加六门大炮竟攻不下来?
文章插图

墩台|一个墩台、十七个明军,人形高达的八旗军加六门大炮竟攻不下来?
文章插图
编者按:读明末清初战争史时,清方的史料,总给人一种感觉:八旗军是战无不胜的人形高达,每每都是以极小的代价取胜。而对面的明军则是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可言。那么,历史真是这样的吗?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以崇祯十三年的辽东战事为例,做一分析。此时距离清军入关还有四年,八旗军数次入内地劫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内忧外患严重。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动乱时期,八旗军在辽东战场的表现也离清代史书中“战无不胜”的形象相差甚远。蔡家楼台是“锦北传烽紧地”,“烽火严明”,是八旗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崇祯十三年五月初九黎明时分,八旗军“马步四面合围攻台”。
墩台|一个墩台、十七个明军,人形高达的八旗军加六门大炮竟攻不下来?
文章插图
驻守在墩台的明军“设誓,人人竭力用命,有死无二”。对付距离稍远的敌人,他们用“枪炮、弓箭射打”;对付靠近墩台的敌人,就“掷火罐喷烧”。守军“四面互为接应”,在“台墙窄处”诱敌深入,等八旗军大举攻击之时,“接放火罐三个”。八旗军“一时不能转出,多被烧死”。由于墩台小而围者众,所以明军“枪炮箭射俱无虚发”,给八旗军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使之不得不暂停攻势。
墩台|一个墩台、十七个明军,人形高达的八旗军加六门大炮竟攻不下来?
文章插图
趁着这个当口,明军趁机下台割取首级六颗,想着能“保全验功请赏”。不一会儿,八旗军发动第二波攻势。他们本想着一波流拿下墩台,不想守军如此顽强。所以这次八旗军拉来“九道箍天字号大炮六位,四面架高冲打”,“以至垛口渐被击倒”。八旗军趁势发起冲击,想要夺取墩台。明军又一次互相发誓死守,誓与墩台共存亡。面对攀援而上的八旗军,明军把衣服撕开包裹火药,制成简易炸药包,“裂衣包药,乱掷烧焚,随掷随烧”。因八旗军挤作一团,死伤无数。守军每人都身中数箭,多者十余箭,少的四五箭。但明军“箭不及拔,犹各奋力周围,奔顾四应”。到傍晚时分,八旗军才停止攻势。此时“垛口尽坏,台身亦裂,无有遮拦,难以站立”。第二天二更时分,八旗军“起喷烟,随烟而上”。此时,明军“火药、箭炮击打等物,俱已用竭无已”,只能“执短刀并木杠刺击”。但因众寡悬殊,墩台终被攻克。
墩台|一个墩台、十七个明军,人形高达的八旗军加六门大炮竟攻不下来?
文章插图
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八旗军,面对一个小小的墩台,用了一整天时间,在火炮的协助下,发动多次攻击,才以极大的代价攻占。那么守军有多少人呢?不过十七人。如果说这是堡垒攻防战,守军占尽地利,那么平地野战,八旗军的表现也不怎么符合“战无不胜”的形象。崇祯十三年五月初九日,八旗军数千骑兵突袭宁远。明军主力与之正面对抗,同时埋伏在枣山等地的“伏兵四起”,“弓箭大炮齐发”,八旗军伤亡惨重,奔北三十里。之所以明军准备充分,是因为早在五月初七,明军的侦查部队就获悉八旗的动向踪迹,明前线指挥准确判断出八旗的作战意图,故有此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