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战|战略轰炸的起源和发展,轰炸如何成为摧毁一个国家的手段?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应该很熟悉一个词,战略轰炸。这个词在二战中频繁出现,许多朋友将其简单理解为大机群轰炸,这个理解并不完全正确。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战略轰炸的前世今生。一.战略轰炸的奠基期初飞机只是一种侦查单位,没人想到它是可以用于直接的战斗,直到有一天一个法国飞行员意识到,自己可以带一支手枪上天。结果是他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空中的战争爆发了。从携带手枪到挂载机枪,从携带手榴弹到挂载炸弹。空中的战斗不断升级,日渐激烈。此时对于各国而言,空军还是个新兴产物,各国没有对于空军作战的完善的空军理论。
文章插图
而战略轰炸理论,追述根源,是来源自英国的皇家空军之父,休·特伦查克爵士。他在一战的最后几个月向协约国最高战时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对于轰炸,他是这样写的:“有两种因素,精神效果和物质效果——目标是在两方面都获得最大效果。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是袭击工业中心,通过攻击军事物资中心造成军事损失和生命损失,通过攻击德国民众中最敏感的部分,对民心产生最大影响。”
文章插图
这种轰炸理论是基于一战的国与国的战争模式和投入,以及总体战理论所提出的。总体战(英语:total war)又称全面战争,是指一个国家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摧毁另外一个国家参与战争能力的军事冲突型态。总体战的实践古已有之,但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发布后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当总体战爆发,双方就会发生惨烈的战争,两个国家必然倾尽全力,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将取决于国家整体实力,更将取决于其人民的对于战争的信心。而休·特伦查克则相信通过对德国工业中心进行轰炸,将能够摧垮敌国的民心,使德国丧失于协约国作战的能力,将其迅速瓦解。
文章插图
而意大利的朱利欧·杜黑也比较超前,他意识到了制空权的重要性,更是敏锐地注意到了总体战的趋势,而空中战场则能对其产生巨大影响。他相信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已经变化,民众不再是战争的从属,而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物质条件的影响程度和军民抵抗意志的反作用力都空前增大。而航空武器则提供了直接打击敌国重心的手段,而这将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可以说,这就是战略轰炸的雏形,也是日后战争中的战略轰炸的理论依据。二.战略轰炸如何成型然而有了理论依据,可是要将其转换为现实,尚有一定难度。因为挂载重量有限,所以这个时候的炸弹普遍都很小,有些干脆是飞行员放在座舱带上天,自己往下扔的。这样的轰炸效果当然极其有限,根本不能完成战略轰炸的任务。所谓的用航空力量打击敌国核心,使其民心士气崩溃,根本是做不到的。
- 魏延提出错守诸围战略,姜维发明敛兵聚谷策略,二者谁更高明?
- 二战“图-2”轰炸机:一群特殊囚犯的杰作,来自北方的“神之怒”
- 麦克阿瑟:准备60颗原子弹轰炸!5个小时后,直接被白宫撤职
- 岭北之战后,明朝军马极度缺乏,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 荣氏兄弟,熠熠生辉的战略思维
- 美军向日本首都疯狂轰炸,二战刚结束,日本人为何投向美国怀抱
- 亚洲战略位置最好的国家,为何却注定无法强大呢?
- 大业十四年,消逝的超前战略,隋明帝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 荆州|诸葛亮“隆中对”的缺陷,注定了蜀国偏安,战略性失误令人感叹
- 项羽|项羽错用一人丧失战略要地, 为后来垓下兵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