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廷玉的青云之路:家学渊源,性情低调,与雍正情同密友,晚年写下怎样总结( 四 )


晚年|张廷玉的青云之路:家学渊源,性情低调,与雍正情同密友,晚年写下怎样总结
文章插图
雍正奏折对张廷玉的关心,雍正也较为细心体贴。张廷玉回家探亲,行前雍正赐给他玉如意说:“愿尔往来事事如意”,同时赐给他大量物品和内务府出版的珍贵图书,还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张廷玉感动万分,此后每逢春节都要把这幅春联贴在门口,以示荣耀。几天后由于想念张廷玉,就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姑且无论身份高低,想必一般人读来这样温暖的书信都会非常感动。总体来看张廷玉获得重用最重要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作突出,业绩明显。在雍正身后1000多万批语中可以想见当时以文字治国的繁重,张廷玉在缮写起草文件的字数肯定要多于这个字数。同为文字工作高手,可谓惺惺相惜,同声相求。文字工作者,古往今来大抵都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靠着真才实学一步步积累工作业绩,雍正深知文字工作里面的艰辛和重要性的无可替代。张廷玉的工作状态基本没日没夜,一日晋谒三次,更是家常便饭。雍正西北用兵后,张廷玉忙的更是脚打后脑勺“尊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张廷玉忙到坐在轿中看文书,入紫禁城骑马,随从随时递进工作。傍晚回到家,“燃双烛以完成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有时候已经躺下,惦记没写好的文书,一旦有所思,马上披衣,一直到天亮写完呈给雍正。雍正说他和鄂尔泰二人“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晚年|张廷玉的青云之路:家学渊源,性情低调,与雍正情同密友,晚年写下怎样总结
文章插图
张廷玉心思细致,记忆力超强,能轻松记住全国各地主要官吏的简历,甚至各地州县官吏也能说出对方的基本情况。对于张廷玉非常突出的工作效率,雍正曾这样形容说:“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不仅如此,张廷玉在工作中没有犯下任何被人指摘的明显错误。他的父亲张英与侍读学士德格勒撰写起居注失误,被吏部题革职降级,康熙帝从宽处理。数月后,康熙帝命内阁学士李光地接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英改任兵部右侍郎。虽然此事没能对张英造成严重后果,却对于整个工作业绩大打折扣,此后三年,张英担任礼部尚书,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但仅仅在个月就因为康熙斥一等公佟国纲所写的祭文为“极为悖谬“,张英则因未能详审祭文而被免去了礼部尚书职务。后来,张英因教习庶吉士不严又被连降三级。接连的失误让张英心生退意,最后上书以身体不好为由提出退休,在康熙的批准下,因文字工作而得到重用张英最终又因文字而黯然退休。父亲张英的这些失误,这些都成了张廷玉彼时最深刻的教训,为此他的文字工作量虽然庞大却精细无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皇帝身旁工作,随时都可能因一丝一毫而彻底葬送一切努力,张廷玉无时无刻不谨小慎微,尽一切可能把自己变成如同雍正的影子那般契合。二是谦虚谨慎,低调务实。张廷玉性格继承张英最多,《清史稿》称“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低调谦和的性格,在其子张廷玉身上得到了全面延伸。在朝期间,他因为不轻易谋取私利,舆论对他的评价非常良好,认为他淡泊宁静,气质和平,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夸奖他“风度如九龄”。他平日里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办事较为公正,没接到过对他任何的贪渎指控。做主考官时,有人通过关系想要打通他做一点照顾,用细微言语进行探视,张廷玉用一句诗做以回绝:“帘前月色明如昼,休作人间暮夜看”。在他名位登峰造极时,他的大儿子张若霭考取了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听说后“惊惧失措”,立刻向雍正“免冠叩首”,恳切请求雍正降低其儿子榜上名次。张廷玉的理由是“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听后非常感动,认为张廷玉思想境界和心胸都非常人可比,于是同意张廷玉恳求,将其子改为二甲一名,并把这件事在谕旨中公布,表扬他的高风亮节。《张廷玉年谱》不仅性格不事张扬,而且在政治嘈杂的环境中,不多说一句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就算说一万句话都很恰当也终究不如沉默是金。张廷玉对黄庭坚这句话非常信服,并且“终身诵之”奉为立身圭臬。在处理复杂而又高度敏感的政治工作时,他尽量淡化自己的痕迹,凡事光做不说,严守了当时雍正规范的政治规矩,无论职位多高,始终都能清晰定位自己终究是皇帝的一个大秘书而已。他谨慎信心到微末,从不会把一个草稿留下,也不会让家人知道任何机密内容,对外很少和地方官联系,以免碰触高压线。在朝中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可谓做事谨守底线,坚守原则。张廷玉如同雍正帝的密码箱,除了雍正本人,任何人都不能得到关于帝国的一丝机密。在紧密服务雍正十三年期间,几乎参与当时每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每天都要起草大量文字,对外、对内,发布雍正意图,却丝毫看不到张廷玉的痕迹。雍正最反感大臣通过彰显自己业绩,没把这些功劳推功给自己,认为这些人都是因为“好名”。比如同是科举出身的杨名时,是一个很有操守和能力的人物,在一些重大问题与雍正不能保持一致。却实实在在做了一些对百姓有利的好事,但没有将功劳推给雍正,俗话说:“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这些做法都引起雍正极大反感,说他“性喜沽名钓誉”,“欲以君父成己之名”,后来寻故将其定罪抓入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