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80年代的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科技产业,也给这些“人性本丧”的画家们提供了无数营养。
1981年10月,日本宣告启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总投资1000亿日元,并称其将会成为人类计算机历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件事在当时被美国媒体称为“科技界的珍珠港”,在日本国内自然也激起了万种波浪。加上日本在机器人、仿生科技、半导体等一系列产业的成功,一个人类被高科技支配、恐怖迷离的社会似乎近在眼前。
AI要来了,机器人要来了,大公司的意志将监控一切,种种幻想充斥着当时的日本文化界。继而与日本文化中的诧寂与灭世倾向结合,诞生了一系列非常硬核的日式赛博朋克。
1973年,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拉开了科技灭世与核战阴影的创作大幕。1988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动画电影《阿基拉》上映,核爆之后的都市、科技主宰人性的主题,反映了大友克洋的哲学思辨与对科技爆发的深刻忧虑。
1989年,《攻壳机动队》开始连载,之后在1995年被怪才导演押井守搬上了大荧幕。这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讨论了电子脑、机械义体、AI与灵魂等种种主题,可以说把能够赛博朋克的东西一个都没放过。搭配空灵诡秘的日式音乐、文本与画面表达,实现了日系赛博的黄金时代,也成为了提到赛博朋克就无法绕过的里程碑。
文章插图
这些伴随着日本动漫高速发展,将废土恐惧、电子恐惧、集权恐慌全面渗透到动漫作品中的奇特表达,在那个特殊时期大获成功,继而成为接下来赛博朋克走向游戏与电影的原典。
然而在日本本土,1988年发生了宫崎勤事件。四名女童被诱拐后杀害,而在犯罪者家中搜出了大量异化、恐怖的漫画。这让日本动漫遭遇了巨大打击,本就宣扬异化、恐怖的赛博朋克作品首当其冲。核心向的赛博动漫从此一蹶不振。
直到1995年,庵野秀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横空出世,直接将作品内核指向了神学和末日审判:既发展了赛博朋克,也走出了赛博朋克
第三层植入:东方阴影回顾二战后的亚文化圈层,会发现国家之间的对垒与全球化的推进,这两件天然存在矛盾的事一次次成了文化温床。
美苏争霸和冷战铁幕,在六七十年代促进了一大堆科幻、谍战,以及意识形态相关作品的兴起。其中很多去掉了时代印记流传至今。
而日本80年代在经济、科技、跨国公司的崛起,也提供了这样一种矛盾离奇的“文化动力”。当时的欧美文化界,弥散着对科技竞争失败、日本支配全球经济的恐惧感。尤其当时美国经历了经济滞胀,日本跨国公司渗透到汽车、家电、电子等方方面面。无处不在的“日本税”让这种心理坍塌效应不断放大。
而在日本创作者这边,一种对科技必将全面爆发的狂欢与异化心理根深蒂固。人们开始以科技发展的视角看待一切,继而出现了对AI、机器人、电子生物化的预判与恐慌。当然了,大公司在哪都难免996,对大公司的憎恶也是打工人的天性。
这两种情绪交织,让赛博朋克获得了科技竞争双方,在文化上的共识与认同。高科技,低生活,人被技术和社会控制,这些基调成为科技爆炸时代的鲜明遗产。除了日本元素之外,赛博朋克中最常见的东方元素,就是中国香港的九龙城寨。那种人被楼宇挤压,被漫天霓虹灯困住,生活在繁华都市中肮脏角落的想象,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一再深化。而九龙城寨就变成了一个“投影仪”。
科技爆炸、全球化经济催生了赛博朋克,也把美日科技竞争深深植入了赛博朋克的基因。最终,在一些似乎完全没必要出现日本文化的作品里,我们也会看到颇为迷惑的日本元素。这就是说,作者已经习惯了。
赛博朋克的日本基因,包含了西方视角中的东方主义异化感,人类高科技失控的深刻惧怕,以及城市巨大化带来的社会冷漠。西方作者坚定地认为,日本未来必然走向这条道路。而很多日本人似乎也深信不疑。可惜后来科技的发展没有那么恐怖,经济泡沫破裂却是真的要命。赛博朋克必然在日本发生的预言依旧没有成真,《赛博朋克2077》中文配音做得不错倒是真的。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我们所处的这个时间象限,包含了后疫情、中美科技竞争、娱乐全球化、新能源变革等一系列要素,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温床啊。
有点可惜。加油吧。
- oppo reno|到OPPO线下体验了一番,终于知道Reno7系列为什么卖得这么好了
- 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股票为什么一直创新低?
- 双十一|联想和华为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联想的存在感这么弱!
- 苹果|同样6000价位,为什么宁愿选择低配苹果13,也不要顶配国产旗舰
- 联想|联想事件,为什么媒体和泰山会的兄弟盟友都不敢发声
- javascript|三星Galaxy S21+降2890,为什么依然卖不动?
- iphone6|C++为什么比不上Java?
- 培训机构|曾经风靡一时的联想,现在却沦落到了这个地位,到底是因为什么?
- 红米手机|流畅用三年,两千价位机型,为什么说这款最值得买?
- 高通骁龙|价格为什么贵?值得入手吗?这三款手机都有哪些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