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学理观察」90后“盲盒”现象探析及引导对策( 二 )


二是盲盒的多样营销策略诱导和刺激青少年消费 。 一方面 , 销售者充分利用猎奇心理和赌徒心理及其带来的愉悦感捕获大批消费者 。 拆盲盒的过程体验感和趣味性极佳 , 相比拆快递的急迫感 , 拆盲盒更多了一份拆礼物的惊喜感 。 这个过程如此有魔力 , 充满令人忐忑的不确定性加之意外的惊喜 , 这对青少年群体形成不可抗拒的磁力 。 而青少年喜欢挑战和刺激 , 也甘愿为新奇好玩的事物买单 。 实际上 , “不确定消费”带来随机奖励是加强消费动力的根本原因 。 心理学上“斯金纳箱”原理和“控制错觉”都有力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 随机奖励让青少年不自觉陷入“赌徒心理” , 并且形成一种夸大自己控制预期结果的倾向 。 他们不断购买盲盒的行为就类似于小白鼠不停地拉杆 , 其背后的心理便是:我一定可以抽到限量款 , 高估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继而不断重复抽盲盒的行为 。
对策|「学理观察」90后“盲盒”现象探析及引导对策
本文插图
另一方面 , 商家发挥互联网作用扩大盲盒影响范围 , 在较短时间内掀起一股“盲盒热潮” 。 偶像明星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力不容小觑 , 并且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广受大众喜爱的背景下 , 网红层出不穷 , 互联网加速了青年群体获取公众人物日常动态的速度 。 销售者往往争取和流量大咖的合作 , 一旦这些公众人物利用各类社交平台分享有关购买盲盒的游戏心得 , 凭借广大粉丝关注量 , 就足以扩大盲盒销售的影响面 。 销售者清楚认识到:通过互联网 , 利用明星的带货能力吸引大量的“粉丝”跟随购买,明星和网红对于盲盒销售的助阵大大地刺激了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动力 。 此外 , 销售者推出盲盒系列销售;设置特殊款 , 实行“饥饿营销”;不断按季节更新IP形象 , 刺激新消费;善用碎片化时间营造合适消费场地……各种各样的营销策略为刺激盲盒消费助益多多 。
三是盲盒的社交属性促进青少年群体认同和寻求归属感 。 青少年渴望摆脱孤独感 , 获得群体归属感 , 受到群体认同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 , 人首先追求的是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满足 , 然后便是社会交往需求 。 当代青年群体往往依赖朋友圈这个有用的社交途径加强自己的人际联系 , 购买盲盒可以满足消费者在朋友圈“秀晒炫”的社交功能 。 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发布自己的拆盲盒体验和收获 , 不仅可以自动吸引志同道合的玩家的关注 , 而且能够和他们进行分享和交流 。 8月6日的微博热搜显示 , 上海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出校徽盲盒 , 并告知准大学生集齐九种颜色有惊喜 。 一时在网上引起超高话题度和讨论参与度 , 对帮助准大学生迅速融入新校园 , 结交志趣相同的伙伴十分有利 。 玩偶、手办这类潮玩可以让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玩家形成一个社会群体 , 相同的话题 , 类似的拆盒体验 , 诸多的认同感让青少年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 , 满足了其社交需求 。 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认为:“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 , 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 ”在这样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 , 一个小小的盲盒 , 仅仅花费二三十元便能够收获千金难求的“精神报酬” , 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