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壶|别再用恐吓教育,善用“边门效应”,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是他的驱动力,他开始不断喜欢这边碰碰那边摸摸,父母由于担心他们的安全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阻止,可是阻止的行为仿佛更刺激孩子去做那些父母不允许的事情。
许多父母被逼无奈下只好使用\"恐吓教育\",把危险夸大化,也许起初是有效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开始认识到父母的有些言语似乎带着哄骗色彩,继而对父母的话语信服程度大打折扣,之后亲子之间再进行交流时,孩子往往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但这种将危险夸大化的恐吓教育真的适合孩子吗?
水壶|别再用恐吓教育,善用“边门效应”,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水壶|别再用恐吓教育,善用“边门效应”,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文章插图
“恐吓教育”有用吗?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行为举动更加收敛,所以当孩子开始暴露自己多动的本性时,父母会吓唬孩子\"再不听话,这位叔叔就会把你抓走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
父母的威胁可能会让孩子信以为真,开始对客人抱有警惕性。这样的孩子确实\"听话\"了,但也因此变得更加内向。孩子短期的礼貌达成了,可内向怯懦的性格,势必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水壶|别再用恐吓教育,善用“边门效应”,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文章插图
而当这位叔叔多次拜访后,孩子也会慢慢意识到父母的话不全是真的,他会开始思考父母的话到底能不能相信,这就成了孩子不愿听父母讲话的原因,而这会对孩子造成3个负面影响:
影响一:父母以直白的话语告诉孩子,孩子因认知有限无法完整地理解深层道理
对于成年人通俗易懂的话,孩子却有许多疑问,但父母却不知如何解释,这使得孩子不想听父母讲道理,抵抗亲子交流。

水壶|别再用恐吓教育,善用“边门效应”,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文章插图
影响二:反复阻止孩子,会让孩子心里对错误的行为印象更深刻
就好像别人一直提醒不要犯的错误,我们却偏偏踩中雷区,获得别人一句\"我不是告诉过你吗?\"我们提前知道的问题,却因为一直在心里回想而变得更容易犯错,孩子也是这样的。所以不要只是重复去告诫或阻止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
影响三:不断用言语吓唬或行为阻止会使孩子有情绪方面的积压
不管是言语吓唬让孩子产生恐惧、不安、警惕还是行为阻止让孩子产生厌烦,不耐,不高兴等情绪积压,都对孩子的性格成长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在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是父母最头疼的叛逆心理。

水壶|别再用恐吓教育,善用“边门效应”,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文章插图
不能讲道理不能阻止孩子,父母该怎么教育孩子呢?这时家长们不如运用\"边门效应\",侧面引导,举例讲诉,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什么是“边门效应”?\"边门效应\"其实是让家长用间接的方式去与孩子探讨道理,而不是以简短的理论来希望孩子自己消化理解。如果家长能善用\"边门效应\",教育孩子就不会再那么费力,与孩子沟通也不会再艰难。
“边门效应”在生活中的案例

水壶|别再用恐吓教育,善用“边门效应”,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文章插图
在前几日坐公交车时,突然听到一个妈妈对站在座椅上的小女孩说到:\"不可以站在公共座椅上的。\"但女孩不仅视若罔顾,还一脸高兴,蹦蹦跳跳地说:\"这是我的位置了,我想站着看前面。\"
我转过头去,想象中的怒斥仿佛已经响起,但那位妈妈只是淡淡地说道:\"你这样会弄脏椅子,后面再有人坐就会弄脏别人漂亮的衣服,就像上次你不小心弄脏那件最喜欢的小裙子一样。\"
听到妈妈的话后,女孩像是又感受到了上次裙子弄脏的失落感,擦了擦椅子后便乖乖坐下了。之后那位妈妈又和女孩说起了刚才的动作太危险,一不小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女孩仔细地听着并提出一些孩童的疑问,而妈妈也耐心地一一回答。

水壶|别再用恐吓教育,善用“边门效应”,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听你讲话
文章插图
在我以为会出现妈妈大声批评的画面时,那位妈妈用轻松的话语就使孩子改正错误,用举例的方法来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既提高了小女孩的共情能力,也侧面让小女孩意识到这是一件伤害到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令她下一次再想做时会联想到危险,不礼貌等能阻止自己行为的词语,这就是\"边门效应\"教育的轻松所在。
怎么能做好“边门效应”呢?首先,可以利用简洁有趣的故事来让孩子懂得父母所要表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