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集中供冷”要来了?不开空调室内温度也很舒适!为何难以推广?( 二 )


点击(最多30字)“集中供冷”难以推广的原因但是 , 这个优势的建立 , 必须建立在集中供冷的覆盖面积和使用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 , 否则综合成本也会很高 。 从目前的情况看 , 只有在一些大型城市的CBD群组内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 而对于其他公共楼宇和居民居住小区 , 推广起来所遇到的阻力仍然很大 。 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 并不会直接体现在它的“环保账”上 , 而是自己的“经济账”上 。
点击(最多30字)下面 ,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集中供冷”对于居民们的“经济账”是否经济 。 第一 , “集中供冷”在输送过程中的防护标准要比“集中供热”要高得多 。 大家知道 , 热量的传递 , 都是由温度高的物体向着温度低的物体方向进行 。 在“集中供热”时 , 楼宇和管道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 , 是热源 , 体积很小 , 如果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 很容易在楼宇、管道的周围 , 形成一个保温层 , 从而阻止温度向外界扩散 。
点击(最多30字)但是 , “集中供冷”正好反过来 , 此时周围的环境是热源 , 楼宇和管道则是热量的接受体 。 由于外界环境要比楼宇和管道体积大得多 , 因此为了隔绝热量从外界的进入 , 在楼宇和管道周围 , 必须要采取更加密封性的措施 , 否则热量会很容易直接进入“接受体” , 从而大幅降低制冷效果 , 并且还容易在墙体缝隙、管道没有被隔绝的部位形成水汽的凝结甚至结霜现象 , 从而增加运行成本 。
点击(最多30字)第二 , “集中供冷”需要更新输送管道 。 对于南方原本没有供暖设施的地区来说 , 新修建楼宇时如果考虑“集中供冷”模式 , 在设计和施工时 , 就可以照图进行 , 难度不是很大 。 但是对于原本有供暖设施的北方地区来说 , 按照有的专家提出的观点 , 可以利用原有的供暖管道进行“送冷” , 但这里有一个制冷效率的问题 。 在供暖时 , 无论是暖气片还是地暖 , 都普遍位于房屋的下部 , 这样较热的空气会在室内有效地上升 , 从而有利于热空气在室内形成对流 , 从而提高升温的效率 , 而且还可以让屋内的温度保持平衡 。
点击(最多30字)但是 , 如果利用这样的管道来“送冷” , 由于冷空气的密度较大 , 更多的是聚集在室内的底部 , 很难形成空气对流 , 因此会出现室内上面热下面冷的情况 。 如果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 就需要对室内原有“供热管道”进行更新改造 , 有的甚至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既然这么费事 , 很多人往往会选择还是继续使用空调来降温 。
点击(最多30字)第三 , 用户“集中供冷”所支付的费用并不经济 。 从目前已经开展供冷试点的地区来看 , 对于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 集中供冷建设和使用成本 , 要低于单独空调机组的成本;对于一般商业建筑来说 , 两者的建设和使用成本基本差不多 。 但是对于普通的居民来说 , 如果按每年从6月份到8月份开展3个月、房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来计算 , 每期需要支持的“集中供冷”费用大约为2000-3000元左右 , 这可能要比夏季使用空调还要贵 。 另外如果不使用“集中供冷” , 但所在楼宇已经实施的话 , 那么将会和集中供暖一样 , 居民们还得支付一定的基础费用 , 因此用户在算这笔经济账的时候 , 往往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 最终造成了“集中供冷”必非用户的刚需 。
点击(最多30字)因此 , 我国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 , 虽然提出了要大力提倡和发展集中供冷的相关要求 , 但是如何既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 又有效提升相关技术能力 , 压减综合成本 , 从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居民所支付的费用、提高性价比 , 则是下一步需要着力克服的问题 , 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