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设定|“保姆纵火案”林生斌事件启示:流量塑造出来的虚假人设终会崩塌


人物设定|“保姆纵火案”林生斌事件启示:流量塑造出来的虚假人设终会崩塌


“杭州保姆纵火案”的男主人林生斌日前宣布再婚生子 , 引起巨大争议 。 大量网友批他虚假人设赚取流量 。 当事人迄今保持沉默 。 孰是孰非 , 尚不可知 。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 那就是林生斌的深情人设几近崩塌 。
互联网上 , 变现最快的途径就是流量 。 流量既可以转化为广告 , 也可以转为直接的带货 。 流量的积累方式大致有二:有的人通过蹭舆论热点事件 , 有的人蹭的则是自己的人设 , 因为在互联网世界中人设可以迅速被堆砌成大量流量使用 。
我们注意到 , 很多特殊事件的主角往往短时间内都可能被捧成网红 , 实现人设的塑造 , 然后他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现流量的变现 。 流量之所以可以转化为人设 , 就是因为社会公众对这些特殊事件的密集关注使事件主角们流量化或者资本化了 。
另一方面 , 依靠流量塑造出来的人设很多时候也会崩塌 , 形成对人设的反噬 。 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 , 这种痕迹很可能对某个人某种时候的人设形成巨大冲击 。 如果之前留下痕迹和现在所立人设是相反的 , 人们就会对事件主体产生质疑 , 网红就会变成网黑 。 因为这些人“红”起来靠的不是真才实学、长期努力 , 而是蹭某一热点事件所得的流量 。 林生斌事件就是这样 , 他在大火后的维权、开网店、开直播时充分享受流量带来的助益 , 如今被人扒出更多之前事情后 , 深情人设崩塌 , 他遭遇网络的汹涌批评 。 可见 , 互联网的眼睛揉不进沙子 , 虚假人设终会崩塌 。
还有一种情况 , 尤其是在饭圈文化和网络暴力里 , 对某个流量明星、流量事件的观点不同 , 引发饭圈攻击的时候 , 经常会对事件主体进行“挖坟” 。 意思是通过互联网留痕的特性 , 找到当事人几年前 , 甚至十几年前的言论 , 有的当事人自己都不记得说过这样的话 , 然后通过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方式 , 配以耸动标题来抹黑人设 。 互联网上有一句话 , “解决不了这个事件 , 就解决这个事件的人” 。 现在很多网络暴力事件的核心都是在解决人 。 这个事情本身什么样不再重要 , 毁掉当事人人设就是釜底抽薪的最快解决办法 。
由此可以发现 , 人设和流量的关系非常微妙 , 人设可以创造流量 , 同时也可以毁掉流量 。 我们不仅要反思人设与流量的关系 , 更应该反思现在的互联网流量已经是一个不正常、不健康的形态 。 流量为王导致现在有不少流量明星、流量事件 , 仿佛有了流量就有了演技 , 有了流量就有了商业价值 , 进而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 。
事实上 , 流量为王带来大量虚假的泡沫 。 互联网经济走到今天 , 流量支撑其实只是昙花一现 , 不管是对人、对事件 , 还是对整个互联网经济 , 流量带来的正面影响已经慢慢被消磨 。 流量是把双刃剑 。 中国互联网舆论安全、互联网秩序的发展需要特别明确 , 不能把流量为王作为衡量一个人、一件事的最重要标准 。
对于普通网民来讲 , 对一人一事的看法要有独立的观点 , 不能有沉默的螺旋 , 更不要被流量带跑 。 对于平台来讲 , 某一事件的流量只是短暂活跃度的增加 , 而且虚假新闻、标题党最容易赚取流量 , 如果过于在乎流量 , 就会通过发掘流量、创造流量 , 甚至人为地捏造舆论 , 控制舆论去制造人设影响流量的方式来获取不正常的商业利益 。 长此以往 , 互联网世界就很可能变成潘多拉魔盒 , 平台也将失去公信力 。 事实上 , 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一定是以技术为引领 , 以创新为核心 , 而不是都围绕流量来做文章 。 真正留住用户的一定是为网民服务 , 为真新闻服务的平台 。 ▲
【人物设定|“保姆纵火案”林生斌事件启示:流量塑造出来的虚假人设终会崩塌】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