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经济|劳动力市场改革发展要抓住科技革命机遇( 三 )


(二)技术进步冲击的就业效应并不均衡
此轮技术进步的特点看 , 所带来的冲击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 。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 从事不同类型工作任务的劳动者受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也不一样 。
一般认为 , 如果工作任务是按照既定的设计方案、程序化地解决 , 具有例行的特征 , 那么这种常规性的任务 , 就更容易为自动化的机器所替代 。 无论这种任务是需要体力进行常规操作 , 还是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进行操作 , 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都很大 。 反之 , 如果工作任务具有不确定的属性 , 需要即时的解决方案或处理、决策 , 则称之为非常规型任务 , 被替代的可能性也更小 。 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劳动替代型技术进步 , 首先冲击的是从事重复、规律性劳动的劳动者 。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 自动化对从事常规性劳动的大量替代 , 所替代的是收入分布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岗位 , 因此 , 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增长呈现两极化的态势:提供面对面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岗位呈现增长 , 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岗位也会增加 , 但中间收入的岗位将减少 。 我国劳动替代技术的广泛应用较之发达国家有所滞后 , 但从“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趋势推演 , “十四五”可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效应大量显现的时期 。
当然 , 新技术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也会产生新的就业岗位 。 例如 , 电商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了快递业务的迅速增长 , 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来源;平台经济催生了一些网络直播及其附属的一系列新的职业 。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 在技术变动剧烈的时期 , 新增的就业主要来源往往是以新职业的形式出现 。 然而 , 在多数情况下 , 这些新职业的出现 , 使能够迅速适应技术变化的劳动者(年轻、受教育程度高)成为受益者 , 而为新技术所替代的、传统就业岗位损失后的失业者往往与此无缘 。 因此 , 新技术快速应用的时期 , 虽并不必然导致就业岗位总量的减少 , 但却一定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 要根据新技术变化的特点 , 在“十四五”时期完善结构性失业的治理机制 , 应对可能发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
(三)注重发挥新技术提升生产率的效应
如前所述 ,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 , “十四五”时期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更迫切的需求 。 显然 , 新技术应用的加速以及新技术与传统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 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手段 , 也是破解和解决“生产率悖论”的主要途径 。 从另一个方面而言 , 尽管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冲击 , 但只有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才能使经济获得持久的生产率增长的源泉 , 而其所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 , 需要通过完善社会政策予以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