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他的死为何有如此评价( 二 )


(二)沿营口至北京之电线铁路,俄国可于其旁另自架设别线。
(三)不论何事,清国于北清苟有建设,不得佣雇他国人。
(四)营口海关税务,当使中俄银行管理,税关长必用俄国人,且令税关兼理检疫事务。
(五)东三省地除营口外,不得开放为通商市场。
(六)蒙古之行政组织不得有所变更。
(七)拳匪乱事以前,俄国所得之权利,不得有所损害。
随后,经过多方努力,沈荩最终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拿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
于是,沈荩迅速将《中俄密约》的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
《新闻西报》收到秘密协约的草稿后,当即原文刊登。
接着,这份由《新闻西报》刊载的《中俄密约》,被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
当时的日本新闻界,还专门为此出了一期号外。
《中俄密约》的内容刊发公布之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这下,清廷陷入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
最后,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廷不得不放弃秘密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在《中俄密约》内容泄露之后,清廷立即派人全力查找密约外传原因。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在北京寓所被捕。
在清廷对沈荩审讯期间,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否认这件事,坦承自己所作所为,并严厉痛斥清廷的可耻行径。
沈荩入狱之后,清廷唯恐夜长梦多,决定尽快将他处决。
沈荩从被捕到被杀仅20天。
本年7月,正值光绪帝生日的万寿月。按照当时清廷的惯例,本月不宜杀人。
于是,清廷决定,将对沈荩的行刑方式改为杖毙,也就是用刑杖活活打死。

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他的死为何有如此评价

后来,据《大公报》所载,沈荩行刑之状,真是惨不忍睹:
(清廷刑部)“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
“骨已如粉,未出一声。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沈荩死去一年之后,维新派人士王照获罪下狱。恰巧,王照就关在沈荩住过的牢房。
后来,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写到:
“粉墙有黑紫晕迹,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溅也。”
由此可知,沈荩死时的惨烈之状,真是不堪回想。
当年,沈荩死时,年仅32岁。
沈荩之死,更激起了民众对清廷的痛恨。
事发之后,就连外国报纸,也因为沈荩之死,纷纷对清廷加以谴责。
公元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