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专访白玉兰奖评委于胜军:不能给儿童输出成瘾性产品,注意引导和诱导的区别

【采访/观察者网 邢晓楠】
6月8日,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见面会在沪举办,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动画导演、编剧于胜军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于胜军自1999年进入中国动画行业,代表作包括《海尔兄弟》、动画电影《黑猫警长》等。从业二十余年,他所处的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维动画电影借力传统IP狂揽数十亿票房,传统二维动画也在《罗小黑战记》等原创作品的加持下逐渐复苏。但在儿童动画领域,一批“成瘾性作品”却让小朋友们欲罢不能,遑论前段时间因剧情成人化被点名的小学生动画《叶罗丽精灵梦》……
儿童动画的底线在哪?《哪吒闹海》里的“自刎”是否妥当?引导和引诱的区别是什么?
“有些百花不一定非要齐放。”
白玉兰奖|专访白玉兰奖评委于胜军:不能给儿童输出成瘾性产品,注意引导和诱导的区别
文章插图
白玉兰动画片评委、动画导演、编剧于胜军
观察者网:近年来《大圣归来》、《哪吒》、《雾山五行》等动画的热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了中国动画。您作为动画行业的前辈,对这些新出的“爆款”哪几部印象比较深?有什么评价?
于胜军: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好作品,坦率讲我对《哪咤》的印象最为深刻。
我非常敬佩和欣赏导演的创作手法,创作理念和创作激情。中国动画开始走入了有中国美学的时代,不管是《哪吒》,《姜子牙》还是《雾山五行》,他们都带有很强的我们自己的美学主张。
它不仅仅再是一个舶来品了,不是去模仿欧美的,或者好莱坞和日本的。我觉得在这几部作品的带领下,中国动画出现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和创作的高峰期。
白玉兰奖|专访白玉兰奖评委于胜军:不能给儿童输出成瘾性产品,注意引导和诱导的区别
文章插图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观察者网:国产的动画电影现在虽然出了一些爆剧,但题材仍以孙悟空、哪吒、姜子牙这些传统人物的传统IP故事为主。对于现在网上对“中国动画电影缺乏原创题材”的说法,您有什么看法?
于胜军:我们也有一些原创做得不错,比如《罗小黑战记》。但是如果你想呈现的是一个大票房的作品,目前我们不管是互联网原创IP的沉淀时间,还是动画片的沉淀时间都不够,还承载不了一个大的票房。
所以目前来讲,我们看到的票房成绩好的电影必然是这种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这种国家IP,这样的IP有机会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一个新IP的创作是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的。像国外的很多IP都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比如说漫威,比如说机器猫。所以我觉得是时间问题。
观察者网:与动画电影借力传统IP相比,现在的动画长剧集更倾向于借助网络小说的“IP热”做出一些爆款,比如《斗罗大陆》等。您如何看待这些由小说IP改编的动画?
于胜军:这些也都是在有了受众基础之后推出来的IP,但是这些IP是否能够变成像哪咤这样的IP需要时间的考验。有一些IP它出生的时候就有自己的基因了,可能更适合网番,更适合在互联网上的播出。
我们没必要对每个IP都有很大的期待,它能在它的语境下有一个非常好的生存环境我觉得就非常好了。我一直强调一些原创IP现在没有赢得大票房是因为时间的积累还没有到达那种程度。通过我们一代一代年轻人的努力,我相信现在推出来的一些作品将来也有机会成为齐天大圣一样的国产大IP。
白玉兰奖|专访白玉兰奖评委于胜军:不能给儿童输出成瘾性产品,注意引导和诱导的区别
文章插图
《斗罗大陆》动漫版
观察者网: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国产动画的受众都偏向儿童。但随着一些动画电影大受欢迎,许多青年人、中年人也走进了影院。您作为编剧和导演,是如何在作品中同时满足儿童和青年人口味的呢?
于胜军:我们年轻人更多关注的是青年向的一些动漫电影和动漫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更关注的是低龄儿童动画。其实在全世界来讲,儿童动画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支撑了大的动漫公司的发展。
比如说《面包超人》或者《小猪佩奇》这些低龄的儿童IP,它其实支撑着一个大的产业发展。因为我们现在主要的传播渠道的撰稿者、采访者都是年轻人为主,所以年轻人作品的发声机会就特别多。
但是其实儿童是我们特别要关注的一个领域,因为每一个发达国家都在儿童内容上下足了功夫。动画一定是分龄的,学龄前、学龄后、青少年,是有不同的成长阶段的。
比如学龄前动画,他必须要保证学龄前儿童的接受能力,比如说不能有打打杀杀,不能有骂人的话,不能有一些危险的模仿性的动作,这在欧美、包括日本,都有苛刻的要求。上小学之后到初中之前又是一个阶段,青少年也有青少年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