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古至今没人谴责?

“二桃杀三士”这个历史典故,可能有不少人都听说过,春秋齐景公时期的上大夫晏子,也就是晏婴,曾经用两个桃子,杀掉了当时的三个大将,这其中自然是免不了用上一些计谋了 。然而,晏子这样的做法,千百年来却似乎从来没有人说他做得不对,从而谴责他的做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狠的计谋,只用两个桃子就杀掉了三员大将,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为何却从没有人谴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晏子|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古至今没人谴责?
文章图片
1、二桃杀三士简介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 。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 。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 。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 。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 。《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
晏子|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古至今没人谴责?
文章图片
2、为何没有人谴责晏子说到这段故事,人们往往会说,三个莽夫不知晏子之计,死不足惜 。晏子也对鲁昭公说,这等有勇无谋的莽汉,多一个少一个无碍齐国国事 。那么,齐景公就没有看出来这是晏婴的计策?为什么又容许他这样做?后人又为什么没有谴责他呢?
齐国在灵公时代就已经衰落,他的后任国君庄公更是被大臣崔杼杀死,这个景公就是崔杼拥立的 。这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景公时代已经彻底形成,大臣们更是无视君主的存在,相互争权攻伐,庄公直到死后三年才埋葬 。崔杼杀死了庄公,庆封又杀死了崔杼,田、鲍、高、栾四个家族又联合起来杀死了庆封,这种相互间的攻伐让武士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而他们的存在和显赫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稳定 。晏婴正是通过杀掉这样的武士来恢复一种正常的国家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