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清朝修建柳条边的目的是什么?柳条边成清朝又一大败笔( 二 )


而出入边门的车马还是收税的,出是200文,进是400文,甚至就连死人出葬通过,也要纳税 。比现在的出国还要难 。
柳条边这么一搞,彻底堵死了挖参、猎茸、采集山货的百姓的谋生之路,更是给沿边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比如辽北的昌图地区,那时还没设县,办事、购物都习惯去开原,可在柳条边修起来之后,不能直行了,往西绕法库门需要230多里,往东绕威远堡门,也得多走几十里,百姓叫苦不迭 。
清朝 清朝修建柳条边的目的是什么?柳条边成清朝又一大败笔
文章图片
不过,大清的皇帝们对此却是洋洋得意,每次到东北来祭祖或是巡视,都会驻足柳条边上,品味祖先的杰作,作诗以吟诵 。比如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路过柳条边,诗兴大发,随即就写了首《柳条边望月》:“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 。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 。”后来乾隆皇帝1743年的首次东巡,路过柳条边,同样写有赞美诗句,是为《入英额门》 。
柳条边的建造,从公元1638年开始,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整整43年,在这期间一直都是严格执行封禁政策 。但在乾隆一朝,便开始有所松动了 。
乾隆五十七年,直隶、山东地区大旱,大批逃荒的灾民被堵,聚集山海关,颇有闹事的苗头 。乾隆皇帝赶紧下诏“又何必查验禁止”,允许灾民出关进入关东禁区,给政策放宽开了个头 。以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二年、五年、六年又连续发大水,这一松弛的禁令,前后延续施行了11年 。
清朝 清朝修建柳条边的目的是什么?柳条边成清朝又一大败笔
文章图片
再后来,紧接而来的便是闯关东大潮,断断续续约250万人,从海上、陆上涌入关东禁地 。
此时柳条边的实际作用,已经弱化得形同虚设了 。从嘉庆一朝起,已日趋有名无实,之后的各朝皇帝只是为了撑住祖辈的面子,才勉强地维持着它的存在 。到清末时,随着大清朝的日薄西山,它连一片柳叶、一段壕墙都没留下 。
柳条边从修筑到废弃,折射出它的始作俑者们,刚从深山里走出来,虽君临天下,但骨子里却依旧还是奴隶主和部落酋长,狭隘、自私、偏执、短视,缺的是海乃百川的包容,缺的是高瞻远瞩的睿智 。
柳条边,与“跑马圈地”、“剃发令”、“闭关锁国”一样,都是满清统治者们撰写的历史大书中的一大败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