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靡音 《乱世靡音》讲的什么内容?《乱世靡音》短评( 二 )


文笔不好,简言简语,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 。敬秋原先生 。
作者:低调的喵呆(来自豆瓣)
乱世靡音 《乱世靡音》讲的什么内容?《乱世靡音》短评
文章图片
《乱世靡音》短评二:
从晚清到民国的社会是激荡的乱世,也是真正的“俗世” 。因为这一时期,“官方”对社会的控制力量变弱了,社会“自行治理”的力量更强了,民众的角色和活动也更丰富了,而这些也是作家秋原在《乱世靡音》中描绘的世界 。
社会的自行治理实际上就是帮会势力的抬头 。官方力量因为内忧外患而收缩,民间稳定也因时局动荡而破坏,于是“灰色力量”就自然站到前台,参与到基层治理中 。既然大背景是灰色的,那么原先被禁止或不敢堂皇登台的事物就跃跃欲试,乃至繁盛一时,比如贩私盐、贩毒、公然组织帮会等 。
在民国时期,这些活动集中的代表区域就是上海,代表人物则是黄金荣、杜月笙 。拜近年民国题材电视剧和小说“普及”所赐,这两位大亨如今已人尽皆知,要讲好他们的故事并不容易,但秋原却能讲得很有味道 。举他说黄金荣为例,除了讲述大家熟悉的主要事迹,还详细结合黄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既是在讲人,更是在讲聚焦于一角的时代 。黄金荣和杜月笙的身上浓缩了这片天地在当时的特点,他们的“灰色”乃至“黑色”取自时代,也作用于时代 。
与上海多为“灰色产业”相比,彼时的北京则发展出红火的“文化产业” 。天桥是这些产业的集中地,相声、口技、杂耍、洋片等一应俱全,这些产业也有突出特点——“俗” 。所谓“娱乐无极限”,撂地艺人们的出发点是“拿人”,也就是吸引观众,而聚集于此的观众大多是劳苦民众、社会底层,所以曲艺和杂技也就以“生猛”为主,“很黄很暴力”在这里是优点而非缺点,要免“俗”,这里的人民不答应 。
乱世靡音 《乱世靡音》讲的什么内容?《乱世靡音》短评
文章图片
这似乎也同本书吸引力的来源相似 。《乱世靡音》并未选择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大主题”,如洋务、变法、辛亥等,而将视线转到鱼龙混杂的上海滩、喧嚣凶猛的北京天桥,却也格外地引人入胜,就像现在人们吃惯了大米白面,野菜、窝头等“非传统”食物反而成为诱发食欲的佳肴,或者换个比方,想想当下年轻人喜欢剧场相声胜于电视台相声就能体会——“俗”拉近了距离,甩掉了平日中不敢说但一直在想的假正经,引起了共鸣,轻松和欢乐自然接踵而至,俗得有趣 。
本书的“趣”还来自它丰富的“料” 。秋原的写作和研究风格从《清代旅蒙商述略》就可见一斑:作品选题并不算恢弘,但秋原能够沿着这根细细的丝线为读者揪出整段历史,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事件 。与之相比,《乱世靡音》延续了研究上的深入精神,而在覆盖面上更为广泛,作者引用和比照大量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民国报刊、具有时代印记的文学作品,搜集的内容与作者的联想都极丰富;另外,本书的“有料”还得益于秋原作为“内行人”与“当地人”的天生优势,秋原在影视业中摸爬滚打多年,写作时自然能看到更多娱乐业自古一脉相承的特点,而身为北京人,他特别在京城民俗、民风、方言方面显出熟稔 。这些都自然使本书的内容更为绚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