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百年东芝不再,连U盘也没留下( 二 )


东芝见证了PC市场的成型 , 却难以抵抗随之而来的巨大竞争 。
颓势早已显现 。 2014年 , 东芝因电脑业务陷入亏损 , 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人 。 而被收购的夏普开始购入东芝股份时 , 东芝电脑的销量已经从2011年的峰值1770万台下降至2017年的140万台 。
而这并不是东芝第一次“忍痛割肉” 。
医疗设备卖给佳能 , 白色家电80%的股权卖给美的 , 电视业务股份的95%卖给中国海信 , 储存器卖给贝恩资本 , 影像传感器卖给索尼……短短几年间 , 东芝这棵大树已然七零八落 。

近年东芝业务变动 。 /爱范儿
东芝的创新实力毋庸置疑 。 从雷达到晶体管电视 , 从微波炉到彩色影像电话 , 从日文字处理器到DVD、HD DVD , 从水轮式发电机到感应电动机 , 从洗衣机到电冰箱再到电饭煲 , 东芝都是日本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 。
然而要想驾驭市场 , 雄厚的实力远远不够 , 敏捷的“身手”更为重要 。 但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轮而言 , 每一个错误都可能是致命一击 。
时运不济的东芝
每一脚都是深渊
如果时光能倒流 , 东芝或许不会买下那只吸血不创收的核电业务 。
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飞速增长 , 成长为巨兽的东芝 , 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力不从心 。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 开始威胁日本制造业的霸主地位 。
家大业大 , 东芝决定砍去多余枝干 , 专注于最有潜力的几项事业 。 左思右想 , 他们把宝押在了美国西屋电气上 。
当时的东芝 , 多少有些孤注一掷了 。
作为美国核动力设备提供商 , 西屋电气才不会被轻易托付给东芝一家 , 日立、三菱重工等15家公司和联合体亦同场竞标 。
原本报价为18亿美元的西屋电气 , 在恶意竞争之下身价飙升 , 最终还是由东芝以3倍的价格——54亿美元(当时的6216亿日元)带回了家 。

东芝总部所在的滨松町大厦 。 /wiki
东芝之所以腰板挺直 , 完全是因为有日本丸红这个靠山 。 第二次竞标时丸红允诺 , 东芝若拿下51%的股权 , 丸红愿意注资获得另外16%的股权 。 谁成想 , 日立、三菱重工搅局 , 第三次竞标上东芝打肿脸充胖子 , 付出了更高的代价 , 也吓退了意欲合作的丸红 。
实际上 , 东芝吞下的这个饼 , 几乎全世界都在画 。 西屋电气拥有世界顶尖的技术实力 , 日本政府积极推进核电事业的发展 , 中美等国又有数个即将推进的核电项目 。 内有支持 , 外有订单 , 这诱人的金钱香气 , 让东芝一头栽了进去 。
西屋电气被归入麾下后 , 东芝的营收着实有了肉眼可见的增长 。 时任社长的西田厚聪 , 让PC业务扭亏为盈 , 主导了2008年对索尼半导体等业务的巨额投资 , 用3年的时间让营收提升了3成 。
然而紧接着的金融危机 , 让日本电子产业应声崩盘 , 东芝同样无法幸免于难 , 足足亏损了3435亿日元 。
更大的悲剧还在后头 。
2009年 , 主攻核电业务的佐佐木则夫成为新任社长 , 开始对核电部门持续强化 。 同年拿下了中国4基、美国8基核电站等建设预定 , 动作不可谓不快 。 但6年内拿下39基核电站的建设预定 , 才是他们更大的野心 。
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泄漏 , 一举击碎了东芝的核电梦 。 野心勃勃的甲方们收回了手 , 订单取消的取消 , 延期的延期 。 而这带给东芝的持续效应 , 是成本攀升 , 亏损如滚雪球般持续不停 。

震惊世界的福岛核泄漏事件 。 /wiki
紧接着 , 东芝史上最大的丑闻——2015年财报数据作假事件 , 几乎将其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
核电的溃败几乎摧毁了东芝盈利的可能 。 项目停滞 , 潜在订单消失 , 但东芝依然制定了未来15年内拿下64基核电站的目标 , 伪造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
而在丑闻曝出后人们才发现 , 这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 是三任社长为粉饰太平 , 持续了长达8年(2008年-2015年)的将错就错 。 假账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 , 可统计虚报利润足有1562亿日元 。
此后为弥补空缺 , 东芝开始疯狂“瘦身” , 变卖多项业务 , 全球裁员上万人 , 奋力填补核电留下的大坑 。 然而砸锅卖铁并未得到好的结果 , 据东芝财报 , 2016财年净亏损高达9657亿日元 , 创下当时日本制造企业史上最大全年亏损 。

成也固执 , 败也固执
其实当时的东芝 , 并非没有转圜之地 。
2017年9月 , 东芝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 其盈利达1350.8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 , 较上年同期的768.8亿日元增长76% , 超出此前多位机构分析师的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