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二 )


祝总斌先生曾经对中国宰相的性质作出过精辟的定义,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只要一个官吏拥有了以下几项权力,就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1、必须拥有能够和皇帝商量政务的“议政权”;2、拥有“执行权”,能够监督、督促百官执行政务 。这两项权力缺一不可,只要缺少了一项就不能被称为宰相 。
因此,按照祝先生的标准来看,汉代的丞相作为三公之首,不仅能同皇帝商量军国大事,还能监督百官(九卿)处理政务,作为宰相也就理所因当 。
丞相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文章图片
然而,中国历史上并非只有丞相这一个官职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其实,魏晋南北朝时代尚书省(或称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有时会是尚书左仆射);唐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宋代的同平章事均可被称为“宰相” 。明代的内阁首辅与清代的军机大臣虽然也是位高权重,但是按照祝先生的标准,他们没能同时拥有“执行权”与“议政权”,无法被称为宰相 。
是故,丞相与宰相并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 。只要担任丞相基本都可被称为“宰相”,但并不是只有丞相可以被称为宰相,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官职可被称为宰相 。
参考资料: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丞相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郑钦仁:《北魏官僚机构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