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朝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唐代人为什么以肥为美?( 二 )


那么唐代的饮食是否真的有别于前代呢?虽然中国史书重政治轻社会、重英雄轻百姓,官方记载中,并没有太多对食材的记载,但还是有些只言片语透露出了变化 。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是饮食上的胡化 。王谠在《唐语林》(卷一)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侍膳的情形,提到肃宗用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 。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 。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 。
社会风尚的鼓励和饮食的支持,的确可以人无忧无虑地长肉,但是如果本身是长不胖的体质,这些都是无用功 。所以,唐朝的“以胖为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战乱和基因 。
从汉末到唐初,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人口由东汉末期的近6000万,经过汉末动乱和三国征伐,到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人口才恢复到约3500万,到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才又恢复到了4500万,是“魏晋以来数百年间中国古代国家所控制的著籍人户的最高额” 。但是唐经过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和征伐,以及隋唐之际的战乱,唐初人口只有1235万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起伏是非常明显的 。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灾人祸,在战乱年代战争伤亡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出现屠城的现象时,但是更严重的是战乱带来的对生活和生产秩序的破坏,使百姓无法较快恢复生产,由此带来的逃难和饥荒也是不可忽视原因 。
唐朝唐朝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唐代人为什么以肥为美?
文章图片
但是有研究显示,正常人甚至是较苗条的人,仅依靠水和维生素也可以存活几周时间,其中脂肪就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也就是说,在饥荒来临时,胖子有更大的存活几率,有可能会扛到下一次谷物的收获 。胖的人在此时便更显出生存优势 。
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影响,“近期的研究发现,个体间约40%~70%体重指数(BMI,常用于定义和评估肥胖)差异都被归因于遗传因素 。”众所周知,基因是要遗传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么长的战乱中,胖子基因相较于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传,也就是说,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占得比例要远高于正常年代,人们更容易长胖,也更渴望长胖 。
然而,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不能说宋代没有很多胖人,但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名仕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才是主流,也没有那么奔放的服饰和形态 。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危机意识 。
“胖不胖”或许还真与心态有关,中国也有个成语——心宽体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的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