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处介绍

刘备赢下汉中之战后,关羽在荆州向襄樊出兵发起进攻 。期初关羽还捷报连连,但他没想到孙权既然在私下同曹操结盟,孙权派出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关羽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最后无奈败走麦城 。刘备得知关羽死讯后,也失去了往日的冷静,誓要为结拜兄弟报仇,大力举兵伐吴,而且谁的劝告都不听 。最后在夷陵之战上,刘备惨败而归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不共戴天”便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
不共戴天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图片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发生在诸葛瑾出使蜀汉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和诸葛瑾 。原文如下:
(诸葛)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来奏荆州之事 。前者,关公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允 。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屡次致书吴侯,使袭荆州;吴侯本不肯许,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 。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 。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 。孙夫人一向思归 。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
先主怒曰:“汝东吴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来说乎!”瑾曰:“臣请以轻重大小之事,与陛下论之:陛下乃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 。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 。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陛下置魏不问,反欲伐吴:窃为陛下不取 。”先主大怒曰:“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
不共戴天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图片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身亡 。刘备勃然大怒,举全国之兵征讨孙权 。孙权惊慌失措,诸葛瑾毛遂自荐,出使蜀汉面见刘备,一面为关羽之死进行开拓,一面竭力阻止刘备发兵 。但刘备决心已定,将诸葛瑾逐出,继续率部东进,随后便爆发了著名的夷陵之战 。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口中的“不共戴天”,意为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礼记?曲礼上》中的“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
诸葛瑾曾经出面企图化解因关羽之死及荆州之失引发的孙刘两家战事,这是历史事实,不过与小说中的描述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据《三国志?诸葛瑾传》载:“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 。”这也就是说诸葛瑾仅仅是写信给刘备求和,而并非亲自前往成都面见刘备 。
不共戴天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