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花鼓戏起源于哪里?花鼓戏有着怎样的历史?( 二 )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 。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
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的戏剧之中,后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有各种不同节奏的、能表现各种不同情感的、分别适用于男声或女声演唱的曲牌 。
花鼓戏花鼓戏起源于哪里?花鼓戏有着怎样的历史?
文章图片
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说,前辈花鼓戏艺人(民间作曲家),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曲调 。并且相传了一套曲调发展的手法,他们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概括:如“变手法”、“改尾巴”、“换骨头”、“翻上去”、“落下来”、“把板眼扯烂或挤拢”等,实际上就是通过转调、变调、改变调式、音程移位、节奏扩展或者压缩等手法,来创造、丰富了花鼓戏曲调 。
所谓“变手法”,是转调与变奏的结合 。“改尾巴”、“换骨头”是改变调式和骨干音 。“翻上去”、“落下来”是音程上下移位 。“把板眼扯烂或挤拢”就是节奏扩展或压缩 。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间音乐和其它剧种的音乐,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 。
花鼓戏花鼓戏起源于哪里?花鼓戏有着怎样的历史?
文章图片
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 。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