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其实,小米1代1999的售价,不是雷军的本意( 二 )






虽然软件开发上面 , 雷军一行人是行家 。 但是在硬件方面 , 他们却是一群门外汉 。

毫无头绪的硬件元素与复杂的供应链 , 让雷军一时间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 他只能是动用身边的人脉 , 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 随后在逐步进行面试商谈 。

曾经有一个人 , 非常适合小米公司的硬件开发 。 他是摩托罗拉的老员工 , 有着非常硬核的技术水平 。 雷军抓住这个人 , 跟他进行协商交谈 。 在谈到薪资待遇的时候 , 这位摩托罗拉的员工不愿意抛弃外企高昂的薪资 , 而且还对自己一年的休假有硬性的要求 。

虽然雷军非常希望这个人留下来 , 但是对于他的这些个人因素 , 雷军还是选择了放弃 。 因为在这个人的身上 , 雷军看不到一个创业者应该有的心态 。

后来 , 在一次饭局中 , 合伙人林斌对雷军说 , 他遇到了一个叫周光平的人 , 这个人曾经是摩托罗拉的核心工程师 , 担任过许多产品的硬件负责人 。 现在任职于戴尔公司 , 负责品牌的手机研发 。

在林斌和周光平的交谈中 , 周光平对于加入小米公司非常乐意 。 随后又跟雷军聊了几次 , 直接就确定了跳槽的时间 。

周光平在戴尔公司的时候 , 公司高层对于要不要造手机这个问题举棋不定 , 周光平和他的团队也因此很不开心 。 小米公司现在的状况 , 正好是周光平需要的状况 , 他需要一个平台 , 来展示自己团队的实力 。

周光平在入职小米之后 , 直接就担任硬件开发部门的负责人 。




有了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 , 下一步就是找到供应商 , 进行生产测试 。

对于小米公司这种初出茅庐的草根 , 绝大多数供应商都是婉言谢绝了合作 。 任凭雷军怎么交谈 , 供应商们都已风险大把雷军给堵了回去 。

绕了一大圈 , 找了大量的供应商 , 依然没有达成合作 。 在雷军清点名单的时候 , 发现还有一家供应商没有拒绝小米 , 这个供应商就是南京的英华达 。

英华达公司是靠通讯行业起家的 , 后来发现了手机行业的高利润 , 再加上当时小灵通火热 , 英华达直接就发展小灵通业务 , 一时间获利颇丰 。

好景不长 , 2009年工信部发布通知 , 小灵通业务将于2011年进行退网下市 。 这一消息打得英华达措手不及 , 这也是英华达迄今为止最困难的时候 。

后来小米公司的刘德受命去拜访英华达的老总 , 准备谈合作 。 本身英华达在手机领域就憋着一口气 , 小米公司的到来 , 正中英华达下怀 。 很快 , 两家公司就达成了合作 。




有了软件、有了硬件、有了供应链 , 下一步就是正式打造小米手机 。

在小米公司跟夏普商讨采购屏幕的时候 , 小米公司为了保险 , 报出了30万片的数量 。 首批小米手机的目标量 , 也就是这30万部 。

30万部手机 , 就需要有30万颗手机芯片 。 当时高通中国区的总裁是王翔 , 在雷军和王翔的交谈中 , 二人对于产品的见解和未来的发展不谋而合 , 王翔在高通芯片的供应上面 , 给了小米公司非常大的帮助 , 从而顺利解决了芯片供应的问题 。

为了让小米手机有一个华丽的亮相 , 雷军带领着团队 , 在软件层面进行了深度优化 。 当初首批测试MIUI系统的100位用户 , 被小米定义为核心用户 。 这些核心用户给小米积累了许多软件层面的想法和技术 , 基于这些想法 , 小米公司不断优化系统 。

在小米1代上市之前 , MIUI系统在论坛上已经积累了50万+的粉丝量 , 其中的活跃用户 , 达到了30万+ 。 由于MIUI开放的原则 , 在国际上也非常有名气 , 大约有24个国家的数码发烧友 , 把MIUI改成当地的语言 。

超高人气的系统版本 , 加上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 小米手机被寄予厚望 。




2011年 , 8月16日 。 雷军带着他的小米1代手机 , 带着全公司员工的梦想 , 登上了北京798艺术中心的发布会舞台 。

发布会上的雷军信心十足 , 热血沸腾 。 这一刻他等了很长时间 , 他现在不只是代表自己站在舞台上 , 他代表着小米公司所有员工的梦想 , 代表着他们对于小米公司的期望 。

在发布会上 , 雷军介绍了自己的MIUI系统 。 MIUI系统开放、个性化定制的特色吸引力大批量的年轻人关注 。

在价格上面 , 雷军把小米1代跟其他友商的机型进行了对比 。

在当时的国内手机市场中 , 高配置的旗舰价格都在3000+的价位 , 哪怕是水货 , 价格也在2500元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