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四 )


以孙权的用人之明,忽视太史慈的能力,不符合其一向用人的原则和惯例 。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孙权不信任太史慈,怕控制不住,不敢用 。孙权毕竟没有他哥哥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这份武人之间不打不相识的交情 。
按年龄来说,太史慈比孙策大十岁,孙策被人暗算时,太史慈已三十六岁 。孙权以十九岁继位,比太史慈年幼十七岁 。太史慈毕竟和张昭、周瑜这些孙策旧部不能比,孙权以“不变应万一”的人事安排,在太史慈身上也许是最恰当的安排 。
《三国志》记载,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名气和能力,也想笼络一下,于是寄出中药材当归一味 。曹操此番行为纯属裹乱挖墙脚,知道太史慈不被孙权重用,想趁机挑拨离间 。太史慈在深陷孙权的怀疑中,抑郁不得志之时,能不为曹操所动,凸显了其难能可贵的忠臣名节 。
宋代著名文史学家洪迈评价太史慈光明磊落,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
《吴书》中记载了一段太史慈的临终遗言,陈寿在《三国志》中却没有录入 。太史慈临死喟然而叹说:“男儿在世,当带七尺之剑,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伸,奈何而死乎!”太史慈的临死嗟叹之词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不能不说心里对孙权的安排没有不满情绪 。
太史慈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不甘心的死亡不能说跟抑郁的心情无关 。一个浑身充满武艺的高人,在满腔的愤懑之中,在有如曹操这样的明主的诱惑之下,还能因为同一位故人的意气相投而坚守臣节,其忠义烈名真心是可敬可叹!
【太史慈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话说给懂得人听,事做个懂的人看 。”一千年以后,元初著名的政治家郝经有感而发:“太史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 。其言亦田畴辈流也 。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