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古代打仗失败以后主将战死或被擒,士兵都去哪了?( 二 )


突厥人知道李崇的地位和声望,一直有招降之意 。所以便趁机在城前喊话,希望李崇投降,并且许诺一定按照王侯的标准给予封赏 。李崇对剩下的士卒们说,我作为主帅,必须战死沙场,以报朝廷恩典,但你们不必 。你们已经为朝廷尽力了,一会儿待我战死,你们即可降贼,然后找机会逃走,想办法回到故乡去吧 。如果能够活着回到长安,见到皇帝,一定要把我的一片赤心告知于他,我李崇在这里谢谢各位了 。
说罢,手持兵刃冲入敌军,连砍两人 。突厥人乱箭齐发,将其射死在阵前 。然后,问题来了——剩下的士卒投降了吗?
答案是,肯定降了 。原因很简单,这段跟自己人说的话,如果不是自己人后来讲给了皇帝和史官听,史书里边就只会简单地记一句“没于边”,而不会写得如此详细了 。
不降能活着回去吗?可能性几乎为零,你不投降,人家为什么要放了你?所以,一定是有人投降后又逃跑,并且逃回了长安,将李崇殉国的情形讲给了皇帝听 。这从李崇的谥号也可以看出来——“壮”,“壮烈”的“壮” 。
士兵古代打仗失败以后主将战死或被擒,士兵都去哪了?
文章图片
一个战死沙场的主将,是多么的英勇、悲壮,一句“努力还乡”,是多么的温情,多么的令人神伤啊!至于投降是不是有损气节,那看你怎么看了——没点气节,怎么可能战斗到最后?丧失战斗力后投降,投降之后无论有没有“努力还乡”,那也都是英雄啊!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另外项羽手下那二十六个人的去向?连暗示都没有?
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给司马迁的消息来源讲这件事的那个人注意力不在那二十六个人身上 。那个人叫杨喜,因为在争抢项羽尸体中获胜,抢得了其中一部分,得以从小军官一跃而封侯 。
杨喜有个孙子名叫杨胤,杨胤的儿子杨敞娶了司马迁的女儿 。杨家的发达就是从杨喜那里开始的,而让杨喜得以发达的这件大事,自然是杨家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杨胤说不定就亲耳听爷爷讲起过呢 。
杨喜当然是自己的注意力在哪里就讲哪些事情,他没注意过剩下那二十六个人的去向,杨胤在讲给亲家司马迁听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到那二十六个人了 。说不定司马迁也问过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