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华为高管魏延政:年薪百万,41岁因癌症去世,临终留给儿子三句话( 三 )



既然病魔已经找上门来 , 魏延政不愿意就此退缩 , 他搜寻了所有的相关信息 , 请教了有关的专家 , 最终选择先进行保守治疗 , 毕竟化疗效果也不一定有效 。
不过 , 癌细胞并没有放过魏延政 , 2012年 , 魏延政的脚踝疼痛更加的剧烈 , 经过检查发现 , 癌细胞发生了骨转移 , 小腿和脚的骨头已经被癌细胞凿出了三个洞 , 随时都有可能骨折 , 在肺部也出现了多处的病灶 , 医生告诉他“你只剩下小半年的时间 , 不如留着腿好好地过好剩下的日子吧” 。
可是不服输的魏延政还是决定与命运做最后一次搏斗 , 他给自己制定了一套残酷的治疗方案 , 先截肢、再放疗 , 然后再化疗 , 魏延政由此切掉了腿 。

手术完成时 , 他们的孩子才刚刚8个月大 , 每到夜晚魏延政总是会疼醒 , 他害怕打扰到妻子休息 , 让她在另一个屋陪儿子睡觉 。
一天晚上 , 当魏延政醒来时 , 他听到门外有哭声 , 于是单腿蹦到了门口 , 打开房门 , 看到儿子正在熟睡 , 而一旁的妻子正在强忍着不哭出声来 。
魏延政坐到了妻子身旁安慰道 , “别怕 , 我还在呢” 。 魏延政知道此时妻子最需要的是安慰 , 相互鼓励比什么都强 。
虽然魏延政失去了一条腿 , 但妻子却成为了他另一条腿 。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 , 魏延政一直没有把病情告诉自己父母 , 在截肢手术后 , 他带着儿子回到了新疆家中 , 亲口告诉了老人自己患病的详情 , 两位老人听到儿子的情况后呆住了 , 缓了缓说了句“这不可能 , 癌症是老年人才得的病啊”
这一次魏延政患病让两位老人想起了高三那年自己大儿子去世时的情景 , 老人精神再一次崩溃 , 魏延政只能陪在老人身边 , 尽量的进行安抚 , 直到他们接受事实 。
魏延政化疗过程的副作用非常折磨人 , 打完针后的魏延政 , 经常伴随着剧烈的恶心 , 有时候脑中冒出想喝水的念头 , 都会大口地呕吐 , 每天晚上 , 他感觉都要把胆汁吐出来 , 就这样熬过了一天、两天 , 终于魏延政打破了“你只剩下半年时间”的预言 。
在此期间 , 魏延政尝试过针灸、饮食、中药等疗法 , 凡是有利于病情的 , 他都要进行尝试 。

有一次 , 魏延政听说可以通过阻断机体给癌细胞供养的方式饿死体内的癌细胞 , 他尝试了4次断食 , 时间分别是20天、24天、30天、24天 , 每天除了喝矿泉水、吃几片抑制胃酸的药片外 , 不再吃任何的东西 。
后来 , 北大同学们得知魏延政患癌的消息后 , 很快通过募捐给他带来了95万元 , 为他解决了治疗的后顾之忧 , 努力与癌症继续抗争 。

那段时间 , 魏延政还坚持去复旦大学听哲学课 , 用一只腿驾车去西藏旅行 , 在西藏的照片中 , 魏延政笑容温暖 , 橘红色的衣服上写着“北京大学”四个字 。
患病的这几年时间 , 魏延政看透了人间生死 , 他很感谢命运没有把他带走 , 那样连与亲人告别的机会都没有 , 而在自己抗争的时间 , 妻子和儿子始终陪伴着自己 , 让他更加感恩 。
随着儿子慢慢地长大 , 魏延政非常珍惜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光 , 他给儿子讲《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 , 他想要尽量让儿子多了解一下自己的父亲 , 保留一些美好的回忆 。
有一天 , 魏延政问儿子“你知道吗 , 爸爸得了癌症可能会死 , 你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吗?”
儿子回答“就像超市的死鱼 , 爸爸妈妈再也看不到宝贝 , 宝贝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妈妈了 , 要是你没了 , 要是我很想你 , 你还能回来吗?”
魏延政回答“不能”
儿子问“那如果我很想很想很想你呢”
“那我也回不来了”

听到这句话 , 儿子眼中噙满了泪水 , 魏延政知道不能再继续说下去 , 不然儿子会更加伤心 , 他搂住了儿子 , 亲吻了他的额头 , 默默享受着与孩子相伴的岁月 。
2015年 , 魏延政病情恶化 , 从胸腔中抽出了4.2升胸水 , 他感觉自己即将告别这个世界 , 他写了一篇7000多字长文《人生若如几回忆》 , 文章中写到“这世界我曾经来过 , 很美好 , 我的坚强努力已经用过去多年的实践证明 , 现在已经不是天命不可违了 , 我已无需再用一个骷髅架子的身躯证明工作 ,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 该是时候说再见” 。
在人生最后的时刻 , 魏延政想要给4岁的孩子留下一些什么东西 , 一天 , 他终于想到了 , 要留给儿子三句话 。

他拉着儿子走到了一个小黑板前 , 写下了4个字 , “智力 , 毅力” , 并解释道“智力就是你聪不聪明 , 毅力就是你这件事做没做好 , 有没有长期奋斗的决心 , 一定要把它做好 , 这就是毅力 , 毅力和智力是一对孪生兄弟 , 没有人一辈子都聪明 , 小时候聪明不代表什么 , 没有毅力不努力聪明也就消失了 , 只有有毅力的人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