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二 )



02
应激式工作 , 而非统筹式工作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 , 会发现 , 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 , 有时候产出并不高 。 看他们工作 , 就好像打地鼠一样 , 打完一个 , 另一个又冒上来 , 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
而另一类人 , 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 , 但最后 , 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 , 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 。 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 , 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 , 而是马上投入工作 , 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 , 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 , 而没做完的 , 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 另外 , 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 , 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 , 去忙这些 , 最终 , 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 我跟公司的运营打过一个比方:


假设你每项工作任务平均半小时可以做完 , 而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也要半小时 , 如果你经常一项不做完就切换到下一项 , 就算每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 。 那就意味着 , 8小时的工作时间 , 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 。
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 , 有几个特征:1. 有计划地工作我通常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 , 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 。 而且 , 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 , 完成一项删掉一项 , 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 , 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 , 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 这种方式 , 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 , 多少事情来了 , 都不会乱了阵脚 。 当然 , 在做计划的时候 , 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 。 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 , 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 这6个问题 , 可以帮你省80%的无用功 。

2. 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比如我的习惯是:

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
这种习惯 , 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 , 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 , 我会清楚地知道 , 5分钟、10分钟、30分钟 , 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 , 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 , 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 3. 及时记录、每天总结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 , 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 , 你会如何呢?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 , 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 , 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 , 不需要任何思考 , 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 , 做完再看笔记本 。 另外 , 你在一天当中 , 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 , 当时也要记下来 , 因为过了那个时候 , 你很快就会忘 , 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 。 当然 , 这些记录 , 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 我曾说过 , 此前8年多的顾问生涯里 , 成长最快的那半年 , 我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记 。 另外 , 记录还有一个好处 , 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 。 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 , 这些都可以列清单 。 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 , 是很宝贵的 , 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 , 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 03
几乎从不“偷懒”“懒癌”是第一生产力 。 仔细盘点一下 , 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 , 有了汽车;不想爬楼 , 有了电梯;不想打扫 , 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 , 并不是一次性的 , 而是持续的 , 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 , 搭好框架 。 比如 , 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 , 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 , 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张excel表格 , 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 , 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 , 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 , 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 当然 , 这里所说的偷懒 , 不仅是善用工具 , 还包括善用他人 。

比如 , 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 , 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比如 , 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 , 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 , 去运营社群 , 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 , 比你自己去做群主 , 要高效得多 。
所以 , 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 , 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 , 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 。 但是 ,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来 , 有几个障碍:1. 工作环境所限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 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 , 而是任务导向型的 。 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 , 就是完成任务 , 至于背后的出发点 , 不需要知道 。 而且 , 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 , 而不是考核产出 。 实际上 , 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 , 大到超乎想象 。 你去看 , 刚毕业的时候 , 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 , 看起来差不多 。 但过了几年 , 你会发现 , 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 , 听他说几句话 , 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 再极端一些的 , 多年前我曾经因为要帮客户设计流程 , 去他们的产线观察生产过程 。 在噪音极大、灯光昏暗的厂房里 , 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换箱 , 几个小时下来 , 我自己也开始反应迟钝、敏锐度下降了 。 2. 没有资深的人辅导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 , 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 , 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 , 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 , 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 , 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 , 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 , 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 , 没有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