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哪些说服人的表达技巧值得学习

感谢凌老师的邀请,这个问题仿佛让我重新回到了高中。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哪些说服人的表达技巧值得学习】 提到说服人的表达技巧,首先的一点便是语气要恭敬、谦卑,至少不能够太强硬。
让我们来看看烛之武是怎么表达的: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两句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以获取对方的好感。换句话说,烛之武的言外之意是:我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来,而是因为对您有利,所以才来的。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一段是在分析亡郑的利弊,倘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而如果保存郑国,对秦国反而还有好处。说得客观真实、有理有据,让人难以推辞。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这一段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了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危机。说客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来离间两人的关系,最终两国签订了盟约。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这场外交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外交官为人谦逊有礼,说话得体;其二,分析对方此次行动的利与弊;其三,利用已有矛盾进行离间。

这三个要点,每一点都很重要。道理说起来虽然简单,看似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做到。

三国的张松就是一个明显的反例。他出使魏国时,原本想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却在说话时咄咄逼人、傲慢不恭,令人极为反感。左右都还给他提了醒“汝为使命,何不知礼,一味冲撞? ”甚至还在曹操说“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时揭人短处,“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
这哪里像一个献图的,分明就是一个找茬抬杠的。邓芝出使吴国,在遭到孙权的质疑时直言此次前行的目的,“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哪怕是想吞并安陵的秦王都在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对方有利的条件,“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语气委婉并且诚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张松呢,待了这么久都没说出来意,语气还傲慢不恭,实在不讨人喜欢。
由此可见,说话的方式与技巧不仅在外交中重要,在人际交往中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