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六台设备“不公正对比”,让你看懂手机影像技术的进化( 二 )


正因如此 , 所以虽然许多朋友都知道 , 这些年来智能手机的影像技术和体验肯定是有进步的 , 但到底这些进步到底体现在哪、幅度又有多大 , 其实许多人都没有一个太明确的认知 。

好在 , 最近我们三易生活一口气找来了6台不同配置、不同年代的机型 , 进行了影像方面的专项“比拼” 。 当然 , 这样的对比本身就不是为了分什么高下 。 因为这6款机型恰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代表了自2017年至今中高端机型影像设计方向 , 而从这一对比中 , 我们自然就能够更为直观地看出近年来手机影像技术与设计思路的进步了 。
【【【参测设备简介:六个年代的硬件设计】】】
在进入样张对比环节前 ,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参与此次测试的6款机型 。 不过考虑到我们此次对比的目的并非机型对比 , 而是对于智能手机影像设计的探讨 , 因此我们也有意隐去了产品型号 , 只介绍它们各自的相机配置 。



首先 , 第一台设备(机型A)代表的是2017年的主流智能手机相机设计 。 它使用了一枚1600万像素的三星S5K2P7SX CMOS , 而这款CMOS可以看作是索尼IMX298的三星变体 , 是一种早期的背照式小底CMOS、使用相位对焦、具备1600万像素 。 同时 , 其搭载机基本没有太多的AI计算能力 , 因此成像完全依靠CMOS的“硬实力” 。 这基本上也代表了在移动端AI技术出现前 , 主流智能手机唯像素论、唯CMOS论的影像设计思路 。

第二台设备(机型B)发布于2018年 , 它的主摄是基于索尼IMX386 。 这是一款极为经典的1200万像素小底方案 , 其诞生时定位远低于大底的IMX363、IMX377等高端型号 , 但由于价格便宜、表现可靠 , 实际寿命反而更长 , 在业界中也被使用了很多年 。 而且IMX386诞生的时候 , 智能手机上已经开始有了“AI相机”的概念 , 因此也可以通过这款机型看到早期的AI到底有多大帮助 。
第三台设备(机型C)使用的主摄 , 则是2019年主流水准的一款4800万像素早期大底CMOS 。 很显然 , 那是一个智能手机刚开始迈向“全面高像素化”的时代 。 而并不算强的ISP性能以及早期不成熟的大底高像素CMOS , 也正是那个时代智能手机影像体验糟糕的主要因素 。 那么它究竟能不能胜过前面两款设备呢?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



第四台手机(机型D)则是一款并未正式发售的产品 , 但它的后摄方案很有代表性 。 其使用了一颗三星GW2传感器 , 具备1/1.7英寸大底和6400万像素 , 同时为了弥补早期大底CMOS白平衡不准、对焦性能较差的问题 , 它使用了性能很强的SoC进行“AI相机”增强 , 还额外搭载了一颗dToF传感器进行对焦 。 那么这样的设计 , 是能够补足遗憾、还是会弄巧成拙呢?
第五款机型(机型E)的相机配置大家或许就不会觉得陌生了 , 主流的三星6400万像素主摄传感器 , 再加上成熟的AI算法和算力足够的高通骁龙8系主控 , 也基本能够代表2020-2021年许多中高端机型的影像设计了 。

最后一台参测机型(机型F) , 则是此次测试中配置最高的一台手机 , 它具备旗舰级的算力、高品质的镜头用料 , 以及1/1.3英寸的后期型大底1.08亿像素S5KHM3传感器 , 同时还有独立的色温和激光对焦传感器 。 即便是放到2022年来看 , 也绝对是旗舰级的配置 。
介绍完了参测的设备 , 接下来我们就直接进入样张对比环节吧 。
【【【第一组样张:阴天远摄色彩与解析力对比】】】
我们的第一组对比样张 , 是一幢在阴天环境下、远距离拍摄的房屋 。 为什么要强调远距离?因为这组对比不涉及对手机对焦性能的考察 , 所以我们拍摄时刻意拉远了距离 , 以确保6款机型都能对上焦 。 而之所以特意选择在阴天进行拍摄 , 为的就是要考察不同时代的机型在光线不那么充足的情况下 , 对于画面细节的保留能力 。

机型A样张:ISO100 f1.8 1/33s

细节放大
可以看到 , 参测的6款机型在第一组对比中就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 首先是最“古早”的机型A , 没有AI辅助的它呈现出的色彩其实是意外非常还原的 。 只不过因为传感器的规格太低 , 使得细节丢失极为严重 , 甚至天空中的云层纹理几乎都完全看不到了 。

机型B样张:ISO100 f1.8 1/3178s

细节放大
相比之下 , 机型B则成功地保留了天空中的细节 。 但或许是为了做到这一点 , 它的测光失准 , 使得整个画面都严重偏暗了 。 说白了 , 这其实也反映出了早期ISP性能不够 , 无法进行有效的多帧降噪 , 因此在大光比的场景下 , 自然就只能在细节和亮度之间做选择的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