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别再讽刺张朝阳了,他的经历在国内可是独一份,没人有他人生精彩( 二 )


那时候美国没有人对投资中国的互联网项目感兴趣 , 张朝阳常常在纽约街头的电话亭前排队给一个个投资人打去电话 , 希望得到一个面谈的机会 。

然而 , 很多时候对方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就直接挂断了电话 , 即使遇到同意见面的投资人 , 却也没谈几分钟就把他匆匆打发走了 。
张朝阳没想到创业的第一步会如此艰难 , 不过越是艰难他也越坚信创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发现的事 , 互联网在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有无可限量的前景 , 张朝阳不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最终 , 张朝阳的坚持为他带来了一个机遇 , 在麻省理工学院老师的引荐下 , 张朝阳见到了该校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教授和商学院的爱德华·罗伯特教授 。

其实起初 , 他们对于张朝阳的公司也并没有太大信心 , 但慢慢地被张朝阳身上的激情和坚韧打动了 , 愿意共同拿出22.5万美元投资款支持他创业 。

终于获得第一笔融资的张朝阳 , 兴奋地回到公司在北京的所在地万泉庄园 , 开始招兵买马 , 筹划公司未来的蓝图 。
启动资金到位了 , 但公司接下来是该做计算机信息服务还是技术支持 , 选定好方向后又该如何推进 , 作为国内第一家由国外风投资金创建的公司 , 张朝阳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 ,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一步步摸索着走 。
经过近1个月多的反复思考 , 张朝阳最终决定先做一个网站 , 不过对于网站里的具体内容他依然没有清晰的规划 。
投资人尼葛洛庞蒂教授得知了他的困惑后 , 告诉张朝阳 , 美国有家名为“热连线”的网站在当地很受欢迎 , 自己也是投资人之一 , 建议他可以去考察借鉴一下 。
通过实地考察 , 张朝阳发现“热连线”的经营模式就是聘请大量的撰稿人 , 将他们写的各类新闻稿、精品短文登载在网站上 , 由于发布的文章视角新颖 , 篇幅不长方便阅读 , 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

然而 , 这样一种经营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 张朝阳的公司根本没有实力请那么多人为自己的网站打造原创内容 , 不过他也从中找到了如何经营网站的灵感 。

张朝阳决定将其他网站发布的内容 , 采用超链接的方式罗列到自己网站里 , 这样既不用请专人做网站的内容 , 而网友通过这些链接又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
说干就干 , 张朝阳立马着手布局 , 没想到这一想法还真凑效 , 网站推出的超链接专栏很受网友的欢迎 , 浏览人数也是节节攀升 , 张朝阳随即将网站命名为“搜乎” 。
可没想到的是 , 好不容易摸索出一些门道 , 资金短缺又成了张朝阳最头痛的难题 , 第一笔投资款不到一年就花完了 , 公司也面临着发了员工工资就交不出房租的窘境 。
张朝阳只得继续想办法找投资人 , 但第二轮融资依然异常艰难 , 提及当年经历的一些过程 , 张朝阳至今仍感叹不已 。
有一次 , 他被通知要在同一天里见包括英特尔投资公司、软银在内的4位风险投资人 , 前面3个的会面地点都在硅谷 , 而第4个投资人把见面地点安排在了旧金山 。
张朝阳头天晚上设计好了最佳行车路线 , 但那天在见完前3个投资人后时间已经非常紧张 , 而他在匆匆赶往旧金山的路上又遭遇到了严重堵车 。

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机会的张朝阳只得将车停在半路 , 一路向见面地点飞奔而去 , 当投资人看到他拎着公文包、满头大汗赶到时 , 不禁也吃了一惊 。

张朝阳这种卖命的品质 , 再加上当时“搜乎”的潜在价值 , 终于打动了投资人 。 最终 , 公司在1998年4月获得了一笔高达220万美元的融资款 , 投资者包括英特尔、道琼斯等多家知名公司 。
有了丰厚的资金作为运营保证 , 张朝阳对未来的设想也更大胆了 , 他一连好几天不分昼夜地趴在办公桌上写公司的商业计划书 , 困了就地打个盹 , 醒来继续奋笔疾书 。
经过多番思考 , 张朝阳将公司网站作了进一步优化 , 超链接被整合为分类查询搜索 , 并增加了新闻及内容频道 , 同时将网站名由“搜乎”正式定名为“搜狐” , 公司也更名为搜狐 。

搜狐作为国内首个横空出世的搜索引擎为中国网民打开了互联网世界的大门 , 张朝阳也开启了中国门户网的新时代 。

但同时 , 张朝阳的压力也更大了 , 毕竟背后还有一群投资者眼睁睁盯着他 , 要让投资者保持信心 , 就必须保证他们能从公司中获得更好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