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期!“环同济”2.0版将有这些大动作

从“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环同济依托同济大学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技术资源,促进建筑与环境设计产业快速崛起,2020年总产出达到495亿元,已成为杨浦创新城区建设的响亮名片,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动力引擎。
日前,采访人员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获悉,环同济将全力建设知识经济圈2.0版和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区,围绕打造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个十百千万”的战略目标。
未来可期!“环同济”2.0版将有这些大动作
文章插图
“个”即建设1个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示范区,全力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在环同济汇聚—融合—聚变。
“十”即扶持1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强、引领产业方向的龙头企业上市。
“百”即结合数字化转型,搭建100个以上的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
未来可期!“环同济”2.0版将有这些大动作】“千”即培育1000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中小创新企业。
“万”即集聚10000名以上包括院士、学科带头人、设计大师等在内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共建、共赢、共享
从“设计一条街”到“知识经济圈”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最早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赤峰路“设计一条街”,是杨浦自发形成的一个较成熟的设计行业集聚圈层。2006年,杨浦区和同济大学共同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正式开启了“区校联动”推动产业发展的进程。多年来,杨浦区围绕“共建、共赢、共享”的理念,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惠企助企政策,推动环同济从小企业小生态成长为国内现代设计企业最多的集聚区。
未来可期!“环同济”2.0版将有这些大动作
文章插图
探索“共建”。杨浦区深入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和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通过厂房置换、旧区改造等多种方式“腾笼换鸟”,盘活宝贵土地资源,支持大学就近拓展,共建大学科技园区。在和同济大学的共同努力下,环同济生动实践了“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理念,创造了“政府引导、学科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模式。
实现“共赢”。目前,环同济已形成以六大设计集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遍布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设计产业链。环同济2.6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3000余家设计类企业、3万余名从业人员,2020年总产出达到495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10倍。环同济不仅成为了中国大学产学研和学科建设的杰出示范,也成为了推动传统工业城区向科创城区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
未来可期!“环同济”2.0版将有这些大动作
文章插图
NICE2035
积极“共享”。近年来,一批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师生,走进杨浦弄堂、扎根基层社区,推出了一大批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的“三微”治理项目,打造了NICE2035、“创智农园”“百草园”“睦邻门”等颇具特色的品牌项目,为社区居民、创业人群和广大师生打造了没有围栏、生机勃勃、舒适温馨的“城市公共客厅”,受到了广泛赞誉。环同济内的众多社区已成为了大学师生成长锻炼的舞台,大学也为更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贡献了专业力量。
未来可期!“环同济”2.0版将有这些大动作
文章插图
百草园
未来可期!“环同济”2.0版将有这些大动作
文章插图
创智农园
环同济的快速崛起是杨浦奋力建设上海市科创中心承载区的缩影。数年来,高校集聚的杨浦区通过承接高校综合智力资源溢出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跨越。
三城、三区、三力
推动“创新杨浦”向“创智杨浦”迈进
站在新起点,杨浦区和同济大学将进一步深化区校合作体制机制,探索新一轮区校战略合作协议,除了重点突出设计产业外,还将丰富“设计+人工智能”“设计+区块链”“设计+新能源”等产业领域。
据了解,杨浦区正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增长极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创新源,在环同济这方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业活力迸发,年均增长率高达15%;辐射能级跃升,业务遍及国内国际。杨浦区将在政策上支持环同济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