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数字检察开创法律监督新天地


绍兴数字检察开创法律监督新天地
文章插图
□ 法治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陈东升 王春
□ 通讯员 胡妮娜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近日在绍兴召开全省检察机关数字检察专题会议,学习推广以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促进社会治理的“绍兴经验”。
绍兴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从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发展为一座拥抱数字化改革的现代化新城,数字检察一马当先、功不可没。
自2018年以来,绍兴市检察院自主研发了智慧检察监督平台、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刑事财产刑执行一体化系统、社区矫正智慧监督软件等一系列数字检察应用,涵盖虚假诉讼、保险诈骗等领域20多种法律监督模式,走出了一条检察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子,开创了一片法律监督的新天地。
绍兴市检察院检察长翁跃强近日接受《法治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介绍说:“数字检察带来了检察办案机制、方式、手段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依托数字检察应用,绍兴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数据呈翻倍式上升,2020年全年与2017年相比,移送刑事案件线索数比启动前上升10.6倍,立案监督数上升38.23%,纠正漏捕数上升14.8倍,纠正漏诉数上升161%,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共145件,为法治建设打好‘补丁’,切实推动司法办案更精准公正,把数字检察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全面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自主研发 推动数字检察应用
绍兴市检察院大楼第15层,一间放满了电脑的办公室,程序员正噼里啪啦地敲击着键盘,一旁,一名检察官正在讲述着自己的大数据筛查需求。
这是在15楼近两年来常见的一个场景。在这里,软件开发程序团队长期入驻,运用大数据技术帮助检察机关解决挖掘监督案件线索中遇到的问题。
“数字检察多个应用,都是根据检察官办案需要‘点菜下单’而进行研发。”绍兴市检察院技术负责人高峰告诉采访人员,检察机关根据办案实践要求,随时提供鲜活的任务需求和专业经验,开发人员据此进行程序设计,并根据办案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程序设计方案。
今年初被最高检评为全国“优秀办案检察官”的曾于生,2017年成了绍兴民事检察工作的部门负责人,面对每年约10万份民事裁判文书,如何开展有效监督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7年12月,绍兴市检察机关探索运用大数据智能化开展检察监督,这让曾于生想到了利用软件开发,对海量裁判文书进行筛选摸排监督线索。
结合浙江民间资本活跃,虚假民事诉讼频发等特点,曾于生决定以虚假诉讼为突破口,和部门同事整理归纳裁判文书要素,提炼梳理检察监督要点,一次次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系统设计细节,再一次次地反复测试软件运行效果。
经过20余次修改,2018年5月,“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在绍兴市检察院试运行。
曾于生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试运行情形,在会议室的LED大屏幕上,数据缓冲几秒后,大屏幕上出现了系统判断存在问题“危险系数”较高的异常案件排列表,一下子发现了大量虚假诉讼线索,有力破解法律监督案源线索匮乏这一源头难题。
而今,“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也已走出绍兴,被最高检在全国推广运用。
初战告捷,让绍兴检察更加坚定了走数字检察之路的信心。
2019年5月,绍兴市检察院成立了由翁跃强任组长的智慧检察工作领导小组,以数字检察为突破口,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监督装上“最强大脑”,构建起“数字赋能检察,线索引导监督,监督助力治理”的法律监督绍兴模式。
如今,绍兴检察机关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智慧检察监督平台、刑事财产刑执行一体化系统、社区矫正智慧监督软件、刑期计算智慧纠错系统等系列智慧软件,给法律监督提供强大动能。
数据扩容 深挖案件监督线索
在绍兴,以大数据意识、数字化思维模式入手,深挖办理案件中的监督线索,已成为检察官日常办案的共识。
2020年最高检工作报告,专门提到了绍兴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彭某虚假诉讼系列监督案,捣毁10余人涉黑团伙,主犯获刑21年,其中数字检察功不可没。
在办理吸毒人员蒋某容留他人吸毒案中,承办检察官发现,蒋某在被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后,故意编造容留他人吸毒的犯罪情节,意图通过将案件转入刑事诉讼程序,以被判处3至5个月的轻刑来逃避长达2年的强制戒毒。
这是个案还是另有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