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透过“500家门店计划”,看华为的“全屋智能”野心( 二 )


在众多企业看来 , 全屋智能将是下一个最具潜力的板块 。 智能家居与全屋智能有着一定差距 , 全屋智能包括计算、感知、调控等自动化智能管理体系 , 由于全屋智能基本采用整体配套安装 , 因此在联动性、覆盖度上相对智能家居更具优势 。
庞大的市场也吸引了众多玩家 。 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手机大厂 , 他们掌握了入口;海尔、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企业 , 拥有技术制造优势;萤石、大华、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安防厂商 , 以摄像头等安防设备切入;碧桂园、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商 , 从房屋源头切进全屋智能系统 。
这些巨头们最终的目标几乎都是一样 , 通过大量铺开各种类型的相关产品 , 从而为自己构筑一个智能家居物联网生态 。 但这种“共识”也导致了当前智能家居市场呈现出一个群雄割据的局面 , 各家都有着自己的小圈子 。
因此 ,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 全屋智能被看做是最有机会的方向 。 由于全屋智能基本只能采用同一厂商的方案 , 且需要从装修时就进行安装 ,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改造、维护方面很大几率将继续采用原厂商的产品 。 为此 , 各家纷纷将目光盯上了全屋智能赛道 。
华为想要“贴身肉搏”的小米
无论华为是否愿意 , 与小米之间的交手显然是无可避免的 。
2021年年初 , 小米董事长雷军公开宣布:小米已将全屋智能列为核心战略 。 到4月份 , 小米旗下生态链公司创米科技完成了2亿B轮融资 , 并已经开始布局全屋智能新零售服务体系“小白慧家” 。
华为也同样不甘示弱 , 2021年10月份 , 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召开HDC全球开发者大会 , 全屋智能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 , 被重点提及 。 “做智能空间的开创者、领导者 。 ”华为消费者BG首席战略官邵洋在会上这样说道 。
从布局逻辑上看 , 小米采用的是后装终端形式 , 用户不必通过装修一次性覆盖家居场景 , 而是可以后期根据需求自由选配更换 。
华为则是抛出了一个名为“1+2+N”的解决方案 , 即单一主机(鸿蒙OS系统)+两张网(家庭物联网、互联网)+N套系统(门锁、照明、温控等智联生态) 。 从本质上看 , 华为是选择了以一个整体为出发点 , 来完成对家庭全方位智能化改造的方案 。
两者的相同点有两点 , 其一是覆盖广且数量丰富的硬件产品 , 其二是都拥有丰富的生态合作伙伴 , 其三是两者均有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及强大的线上流量 。

但区别在于 , 小米米家生态链更多依赖于手机作为IoT系统的核心终端 , 这也可能与其拥有手机业务优势有着相关的联系 。 而华为则更重视以鸿蒙系统来实现生态的连接 , 以平台、系统等方式构建IoT生态圈 。
双方的方向无法简单的给出孰优孰劣的定调 , 这需要根据C端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判断 。 最大的阻碍可能就是价格问题 , 全屋智能需要从装修开始进行预埋 , 这意味着无论是前期投入还是后期维护都有较高的成本 。
而米家的后装模式 , 改装便捷、价格较低 , 能以极低的成本为用户带来比较基本的智能家居体验 , 因而米家更易吸引潜在买家 。
不过 , 华为的模式则更多是面向未来而行 。 目前智能家居大多是以各类智能产品组成整体 , 系统简单且覆盖场景较少 , 联动性和可操作性较弱 。 而华为的鸿蒙OS将极大的简化操作复杂程度 , 为用户带来更为省心的智能生态体验 。
但受限于较为高昂的价格 , 全屋智能短期内难以在消费端铺开 。 而全屋智能需要大量收集消费者的各类基础信息 , 从而供给系统用于智能化控制 , 实现“更懂”消费者的智能家居体验 , 这就需要在传感器技术上实现更多突破 。 毫米波被应用于智能家居只是个开始 , 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技术将用于其中 , 以此解决行业的挑战 。
最后
当前 , 全屋智能的战火尚未点燃 , 未来谁能成为赢家仍然有待观察 。 只不过 , 当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盯上这块蛋糕时 , 未来行业混战将不可避免 。
但在目前市场革新的大背景下 , 全屋智能企业们仍然需要思考如何培养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 通过降低成本、优化定制方案 , 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 从而打造真正的全屋智能产品 。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