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40G 的传输速度,内置Nvme,Yottamaster 雷电3拓展坞体验( 二 )


两端都有一个散热孔 , 一个是进风口 , 一个是出风口 , 因为内置了硬盘 , 所以是风扇主动散热的设计 。
背面的接口也比较丰富 , 一个 DC 电源接口 , 一个千兆 LAN 口 , 这里的两个雷电 3 接口都是满血的 , 全部支持 40Gbps 的传输速度 , 所以 IN 接口是接 MacBook Pro 的 , 最高支持 60W 供电 , 刚好满足 M1 Pro 的充电功率 。 OUT 接口就可以连接支持 USB-C 接口的显示设备了 , 旁边还有一个 DP 接口 , 支持高达 8K@60hz 的显示器设备 , 虽然暂时没有这么好的显示器 , 也起码为未来预留了升级空间 。 也就是说 MacBook Pro 通过这个 MS5 扩展坞 , 可以同时接驳两个外接显示器 , 同时显示 4K 。
背面有四个硅胶脚垫 , 在右侧可以看到明显的一个小盖板 , 两个螺丝就暗示 M.2 硬盘是放在这里了 。
安装 M.2 固态硬盘之前我用的是 ROG 的 Nvme 固态硬盘盒 , 颜值高 , 可惜最高速度也只接近 10Gbps
里面装的是海康威视的 C2000 Pro 2T 固态硬盘 , 很明显限制了读写速度 。
不多说了 , 是时候释放 C2000 Pro 的性能了 , 该给它换个房子了 , 开拆 。
用自带的螺丝刀轻松卸下两个螺丝 , 注意这 2 个螺丝可别弄丢了 , 一会就知道它的特殊性了 。
开盖后可以看到两排 M.2 的接口整齐的排在一起 , 为了区别开 , 硬盘盒外标注了 SATA 和 NVME , 这样老式 M.2 的 SATA 接口的硬盘也能兼容 , 分别支持最大 4T , 总共 8T 的扩展空间 。 下面这个小风扇直抵硬盘吹风 , 散热是完全不担心了 。
注意这里可以看到长度固定是 2280 的螺丝孔 , 再短的都没办法固定 。
在安装 C2000 Pro 2T 硬盘的时候 , 我还愣了一会 , 怎么没找到硬盘固定的螺丝 , 难道是漏发了?再结合里面只有 2 个螺丝孔我才回想起来 , 原来这个螺丝孔是和外侧共用的 , 也就是说给硬盘带上散热片 , 直接盖上盖子 , 一个螺丝就能实现固定硬盘和外盖的操作 , 还真是简单粗暴 。
使用体验摆在桌上 , 全线插满 , MacBook Pro 只需要一根线连接 , 还是挺清爽的 。
我的 MacBook Pro 还算自带了一个 SD 接口比较方便 , 平时也会随身带一个 SD 读卡器 , 如果要多卡拷贝 , 可以直接插在拓展坞 MS5 的前置 USB3.0 接口上 。
背面的接口几乎都插满了 , 因为目前只外接了一个显示器 , 小米最新的 4K 显示器 , 刚好也支持 USB-C 输出 , DP 接口就等着以后入手 8K@60hz 的显示器再升级了 。
千兆的 LAN 口也保证了局域网数据稳定传输 , 我个人倒是期待有万兆电口就更好了 , 可以访问万兆 NAS 。
还有一个最让人在意的功能没有测试 , 就是内置 NVMe 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 。
直接 测速 , 瞬间超过了之前 ROG 硬盘盒的 10Gbps 上限 , C2000 Pro 2T 的写入可以达到 1435MB/s , 读取速度可以达到2027 MB/s , 读写速度几乎翻倍了 。 因为是硬盘盒转接的速度 , 还有各方接口的影响因素 , C2000 Pro 的读写速度离理论值还差一点 , 但是也比之前的体验好太多了 , 如果换性价比之王——三星PM9A1 的话 , 应该理论值就能接近 40Gbps 的传输速率了 , MacBook Pro 的硬盘钱可以省出来了 , 4K 视频放在扩展坞里剪辑都很流畅 。 不过在使用过程中 , 也要注意每次要提前退出外接的硬盘 , 再拔掉数据线 , 保护硬盘的健康 。
总结内置硬盘盒的扩展坞并不少见 , 不过雷电 3 还支持 40Gbps 的速率 , 同时带 LAN 接口和 8K@60hz 输出的 , 好像还就只找到 Yottamaster MS5 拓展坞 , 尤其对 MacBook 系列接口比较紧缺的用户帮助很大 , 要说缺点的话 , 考虑到主动风扇散热 , 仔细听是可以听到风扇声的 , 办公室里感知不太明显 , 带来的好处也是高强度使用 , 这个拓展坞的表面也只是温温的 。
【华为|40G 的传输速度,内置Nvme,Yottamaster 雷电3拓展坞体验】就目前来说功能确实很强 , 不到 2000 元的价格感觉还是略贵 , 所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 每个功能点都能用上的话 , Yottamaster MS5 拓展坞确实值得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