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宅|谷子一面墙,京沪一套房!宅男宅女们,为何会在谷圈不能自拔?( 二 )


而后随着录像带市场的繁荣和泡沫经济的繁盛期 , 动画业界也迎来了虚假的繁荣 , 更多的人才涌入动画制作公司 , 私密性更强的录像带为更多难以在电视上播出的小众内容提供了存储媒介和销售渠道 , 业界由此诞生了OVA这种动画模式 。

符合大众审美、积极的内容在电视上播出 , 并从电视台和玩具生产商手中收取版权费;小众内容则通过OVA的形式进行传播和盈利 。 双管齐下的动画制作公司 , 自然是得到了充足的资金去经营和制作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 。
然而这样的景气并没有长久维持下去 , 上世纪80年代末期 ,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 ,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 电视台和玩具生产商也不例外 , 而主要依靠这两个行业盈利的动画制作公司也就断了收入来源 。

为了筹集资金 , 业界开始推广“制作委员会制度” , 由不同行业都公司共同出资 , 组成制作委员会 , 制作委员会再抽出部分资金作为经费交给动画制作公司 , 由此来制作动画 。 此时的动画制作公司沦为“打工仔” , 动画的版权归制作委员会所有 。

得到了衍生品生产权的投资方自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生产周边 , 而在动画发展的这几十年来 , 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上世纪90年代 , 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 ,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 动画和漫画题材也日趋多元化 , 越来越多面向女性的作品诞生 。

相较于追求娱乐性周边的男性 , 女性更热衷于收集具有观赏性的周边 。 因此根据市场的需求 , 越来越多的徽章、色纸、立牌等周边被生产出来 。
当然 , 爱好并没有性别之分 , 多元化的作品也催生出更多能被男女观众都接受的角色 , 其衍生的商品自然也不限性别 。
例如初衷本是为低龄女童而创作的《光之美少女》系列 , 就深受不少大龄男性观众都喜爱 , 其衍生的充满少女感的周边产品 , 从不乏男性消费者;而一直以来占据模型市场半边天的高达 , 也有不少“女胶佬” 。

同ACGN文化一样 , 当爱好者汇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 , 小众圈层也就随之诞生 。 在日本 , 虚构作品的相关周边也被称为“goods(货物)” , 因该词与汉语中的“谷”发音相近 , 因此国内的ACGN爱好者会把这一小众圈层称之为“谷圈” , 相关周边称为“谷子” 。
正所谓“国有国法 , 家有家规” , 谷圈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中 , 形成了一套交易规则和专业术语 。

例如 , 日本商家擅长抽选和盲盒商法 , 为了能够顺利买到自己喜爱的角色周边 , 消费者往往聚集相应的角色爱好者之后 , 才开始团购商品 。 这样的消费模式在谷圈中被称为“拼团” , 组织者称为“团长” , 各个角色的爱好者就称为“XX推”/“妈咪”的“团员” 。

通常而言 , 即使是出自同一部作品 , 角色之间的人气也会有天壤之别 , 高人气角色的周边自然是供不应求 , 团长便会更具角色人气对谷子进行调价 , 且会以温度相关的形容词标注谷子 。
价格升至数十倍仍有人抢购的角色谷为“烫门” , 低至亏本也销售不出去的为“冷门” 。 若有极端情况 , 还会被圈内人士戏称为“岩浆”、“绝对零度”等 。
此外 , 不同销售情况也有不同的术语 , 购买谷子即“吃”、只能现场销售的为“场贩”、能够邮购的是“物贩”、已售完为“切”...总之随着消费者的拼团经验愈发丰富 , 谷圈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消费流程 。

事实上 , 这些周边与人们所熟知的徽章、亚克力板、卡纸 , 在生产成本上并没有较大的差距 , 然而谷子的价格却远超与一般消费者的认知 。
在工业化时代 , 这些徽章的生产成本不过数元人民币 , 但印上角色图案后 , 价格往往翻几十倍不止 , 在供需矛盾下 , 一个徽章甚至能卖到上百块 。

尽管“二刺螈的钱真好骗”是不争的事实 , 但同样的 , 原作中的故事也赋予了角色更高的文化价值 , 这样的价值在爱好者的心中往往会无限放大 , 最终将角色视为一种精神寄托 。

因此在爱好者看来 , 角色的衍生产品 , 就是ta们与角色之间沟通的媒介 , 谷子的数量即能代表着自己对角色的喜爱程度 , 也能在商业上支持IP;而将购入的谷子按照一定形式进行排序 , 则能最大限度发挥谷子的欣赏价值 , 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 。
03.结语谷圈的“疯狂”虽时常震惊圈外人 , 但对于经验丰富的吃谷人而言 , ta们从不在乎外界的看法 , 毕竟诞生于小众文化的谷圈 , 本就与大众不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