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屏|电脑测评:M1Max顶规MacBookPro16使用体验( 四 )


效率与温控再进化

深度体验过M1世代的MacBookAir , 这次再跳到直冲顶规的M1MacBookPro16 。 不仅剪片时在M1Max芯片上的媒体引擎与效能加持下 , 给人更为畅快的运算反应 。 最夸张的还是 , 剪完一支影片居然还没听到风扇吭过(?)一声 。


这次测试期间 , 也只有跑了很久的分才难得听到风扇声…还好有跑分 , 不然真的会以为它是不是跟M1MacBookAir一样都是无风扇的设计(误) 。 这方面的表现则是应该要归功于 , 能以更低风扇速度带动多50%风量的先进温控散热架构 。
虽说在机身温度方面 , MacBookPro16在个人的体感上 , 还是有相较其他M1机型要更热情一点 。 但也因此发现这次致敬M1iMac巧控键盘(包括TouchID指纹辨识与整个键盘都很像啊)的黑底键盘 , 除了加宽的ESC按钮设计外面的小小好处 。
就是因为键盘底部是塑胶材质 , 所以打字时好像比较不会直接感受到来自核心的温度 。 也算是相对于其他MacBook系列的不同的体验感受–还有真的很帅!没意外M1iMacPro或MacPro会配这种纯黑的巧控键盘吧?

MBP老用户的小小感触
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强更多的硬件存在 , 也觉得的确有些人把M1讲到有点太过夸张 。 不过自己也是曾花了1万入手MacBookPro15的人 。 当初砸下存款期盼的就是能更高效的剪辑影片的工作–至于我从MBA11换到2公斤重的MBP15R后来变得多壮(胖)那就不提了(误) 。

结果 , 直到MBP入手之后才发现 。 即便是相对高阶版本的的配置(是没客制化到更顶级啦) , 也是没用多久就觉得效能开始跟不上剪片节奏 。 而且即便刚入手的巅峰状态 , 也没体会到类似这次MacBookPro所能给我的效能感觉 。 更别说剪没两个小时就把电池烧完 , 以及整台笔记本风扇吹到起飞的「热情」体验了 。
对照M1世代开始的电脑使用体验 , 真的是以往的我很难想像到的发展 。 嗯…感触完了继续回到测试(咦) 。
大电量搭配高效率

相对于以往的Intel版本 。 这次官方的续航针对16寸的版本是标示为整整多出10小时的21小时使用时间(14寸为17小时) 。 这方面就自己撰写报导的轻度办公使用情境 , 个人觉得算很接近于平常使用M1MacBookAir的续航体验–非剪片等高耗电工作状态下 , 可以使用一整天不太需要随身携带充电器这样 。

若刻意在脱离电源来剪片 , 则是感觉耗电速度大概一小时2X%左右–这也应该可以用个半天了 。 不过既然有MagSafe快充 , 其实这次MacBookPro通过特别注重功耗的AppleSilicon加持 , 还有本来就有够大颗电池(100瓦特小时 , 是可以登机的极限了) 。
电力的表现算是真的全面给人放心的感觉 。 当然 , 能根据显示内容调整更新率的ProMotion萤幕 , 应该也对省电有相当大的帮忙才是!
结语:不给Pro找麻烦的Pro
回头看了看前几段 , 虽然本篇的目标只是想做简短的心得 , 但结果还是写了一大篇–而且很大篇幅在讲刘海(咦) 。

尽管有许多评测提到都说Apple这次的Logo变大有点丑 。 但也因为自己有特地拿老RetinaMacBookPro来比较对照 。 才发现这次MacBookPro的Logo应该算是「回到以往的尺寸」才对 。 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也反应了MacBookPro「走回」相对沈稳实用路线的概念 。

回想当初 , 苹果可能想将轻薄概念导入高阶笔记本 。 努力改变了键盘(别忘了Touchbar)也简化了连接埠 。 希望让MacBookPro可以成为兼顾美型设计与性能的专业笔记本 。 讲起来 , 以创新的角度来说苹果并不算有错 , 就是真的希望为专业使用者创造出进化的工具 。
只能说 , 专业级使用者的需求 , 可能还是偏向在创新之于 , 仍想维持直接将内存卡、HDMI插上笔电「马上开工」的这种「不给专业使用者找麻烦」的工具设计方向吧?这次的MacBookPro系列 , 就是对此有所领悟后的成果 。
观点:桌面与移动设备的「深度交流」令人期待
这台相当有钛书复古感的MacBookPro , 虽然没能超越前代的美型设计 , 但也的确让人再度想起了以往苹果专业级产品的专业感 。 至于苹果对于高阶设备的创新与移动性的部分 , 个人觉得这个重任也许在近几年也转移到了iPadPro乃至于iPhone之上 。
别忘了 , 那个刘海所留下的FaceID伏笔 , 乃至于笔者自己对于5G移动网路版本MacBook的期待 。 这些都是ARM架构之下 , 很有机会快速从移动设备「致敬」的规格啊 。
个人认为 , 未来苹果Mac产品的发展方向 , 不仅很有可能通过更多样客制化的AppleSilicon对应提供专用的编码器 , 让Mac能深度且快速对应日渐转变的专业需要 。 而当专业用户认可苹果行动装置的创新规格时 , 也因为采用同架构硬体的关系 , 而有机会被快速采纳应用 。 可以在求稳跟求新之间 , 更快速取得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