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喊了一年的「知识知识」,中短视频完成深造了吗?( 二 )


另外,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63.9%的受访者认为内容同质化是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有四成受访者指出泛知识类短视频的侵权问题严重。
直观的例子便是,普法UP主罗翔火了之后,大量的“网红律师”开始出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但这些“网红律师”有部分甚至根本没有专业资质、或是缺乏实践经验。
大量“网红律师”迅速用上了短视频上“引流+带货”的财富密码,生产的作品通常有一个猎奇的标题,视频内容也主要以讲述骇人听闻的案件、辅以零碎的知识点解读为主。
军事或时事话题更是内卷重灾区,比如好看视频的月度红人榜里,就有两位名字类似的时事军事内容博主,简介写的都是主打第一人称出镜,区别只在于一位是“妙谈国际关系”另一位直接成了“戏说国际关系”。
并且面对这么多宏大和复杂的话题,两人还能做到一天三到四次更新,但内容质量存在一定参差。

深造|喊了一年的「知识知识」,中短视频完成深造了吗?
文章插图
好看视频某军事内容博主
对于每个互联网平台而言,砸钱砸资源很容易得到短暂的增长高潮,然而就如今的互联网行业来说,高潮来得快去得更快,不信去看看“图文泛知识”的热潮才过去几年,当年的”知识付费“洪流与今天又能有多大区别。
如今,知乎甚至开发了站内工具,希望创作者一键将图文内容转化视频,但内容形态的简单改造就能创造出新的需求吗?
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知识很难通过一两个视频传播,而泛知识到头来更像是如今越发泛化的娱乐产业的子集,利用的则是大量用户对终日耗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的一丝不甘心。
二、平台想要贴身肉搏,但PUGC之路道阻且长就目前的效果来看,对于很多平台而言,泛知识更像是一种不得不跟进的无奈,但其实做的内容依然是泛娱乐而已。
这些概念则对观众来说毫无意义,尤其是现在平台上大部分的泛知识内容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其实并不能够称得上“知识”,充其量只是大量同类型信息的搬运工,而真正的知识在意其实是规范化的术语与体系化的学习。
由于体量和深度的原因,泛知识类视频其实已经普遍要比很多短视频内容时长更长,甚至维持在十分钟左右。
一旦知识类视频过于晦涩难懂,就很难吸引流量,所以绝大多数该类型的创作者是在极力寻找观众喜闻乐见的话题,这也是最终这些内容无法摆脱同质化的关键。
真正的专业人士在任何行业都屈指可数,也不可能持续保持用视频的形态进行科普工作。
像罗翔或是李永乐这些人,他们首先并不是全职的视频创作者,两者都是教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固定工作,这也保证了他们既有专业背景同时还能结合相关实践。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专职泛知识内容创作者,本身就已经很难保证其能够在专业方面保证持续输出。
如果仔细研究各大平台较为出圈的泛知识视频的话,不难发现,这些视频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都延续着短视频的流行风格,复杂的行业术语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表达,同时必须杂糅时下最流行的梗以及快速跟进热点新闻话题。
即便是泛知识视频领域的标杆B站,其知识区的口号也是“来这里,看知识多有趣”,以及开屏slogan“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也恰好迎合了有趣的定位,而有趣要求其实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把知识的严肃性也消解了。
例如硬核的半佛仙人视频中经常会出现诙谐打趣表情包,罗翔的法学小课堂很多时候也更像是过去风靡一时的《今日说法》,提供的是光怪陆离的离奇案例。

深造|喊了一年的「知识知识」,中短视频完成深造了吗?
文章插图
罗翔视频截图
B站尚且如此,并不必提更具娱乐化的快手、抖音,短视频本身的平台调性更是加剧了“知识-娱乐”的对立感。
这也是为什么短视频平台更多还是在用综艺这类娱乐节目的形式去包装泛知识内容,但问题是被算法引导去看这些内容的观众,真的还是为了知识而来吗?
从跳出B站的泛知识视频博主的现状其实也不难看出,社区文化与平台调性对于这类PUGC内容的重要性。
被西瓜视频重金挖来的巫师财经,播放量从曾经的千万级别骤降至数十万不过就是几个月时间,或许是播放量下滑导致的商业合作减少,其更新频率在过去一年内也大幅下降,从之前在B站的一个月三期直接变成了一月一更。
B站能够成为国内PUGC内容平台的集大成者,其逻辑就是通过大量各色内容营造了一个适合年轻人的内容社区,同时更有创作能力的年轻人也能够自发的生产内容反哺给平台,并不断吸引更多的用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