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富士康记忆:在大陆33年锐变史( 二 )


1992年富士康深圳黄田厂开工建设仪式
1992年富士康深圳黄田厂开工建设时 , 当时郭台铭旗下的鸿海 , 仅是家年营收31亿元新台币、做连接器的小公司 。 最早时 , 鸿海是先投资香港富士康100万美元 , 再由香港富士康投资中国富士康60万美元 。
由于那时 , 台湾当局禁止如微波技术、半导体技术赴大陆发展 , 鸿海以组装业务起步 , 顺利拿到了赴大陆投资的许可 。
一开始 , 郭台铭只是在深圳租了一个5100平方英尺的厂房 , 招揽了当地超150人员工 , 并从台湾、美国抽调干部 , 富士康在大陆的生意是这样起步的 。
后来 , 郭台铭将鸿海的客户锁定戴尔、康柏、英特尔等国际PC大厂 。 早期在美国 , 郭台铭住的是仅花12美元一天的小旅馆 , 自己开车跑了美国52州的32个 , 也正是个人电脑国际品牌的订单 , 成就了日后的鸿海 。 据说 , 最高峰时 , 全球每5台电脑就有一台装有鸿海产品 , 富士康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
富士康最早在深圳投资的海洋厂员工
“世事沧桑心事定 , 胸中海岳梦中飞 。 ”可能连郭台铭也想不到 , 当他1988年在深圳建立第一家工厂深圳海洋电子插件厂时 , 首批员工里有一位时年24岁的普通生产线女工 , 也有着一样宏大梦想 , 她就是立讯精密创办人王来春 。
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 , 有“女版郭台铭”之誉 , 也被称为“富士康最励志的打工女” , 立讯精密的发展与成功 , 和富士康及母公司鸿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潮起海天阔 , 风好正扬帆 。 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胜、王来春兄妹 , 同时也是普通人在深圳奋斗的成功样本 。
生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槐泽村贫困农家的王来春 , 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家庭背景 。 刚进入富士康时 , 同事发现她的过人之处 , 王来春不单完成工时内的工作 , 还在休息时间选择到工厂加班 。 富士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 王来春也跟着公司一起迅速成长 , 她积极向其他管理人员学习 , 她的“拼命三娘”态度与优异成绩 , 让她“三级跳”于1998年当上课长 , 手下管理数千富士康员工 。
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
在富士康干了10年的王来春 , 创办了足以比肩鸿海的立讯精密 。 一枝独秀不是春 , 潮汕打工女王来春的成功 , 不也是富士康和郭台铭的成功吗?
21岁进厂 , 32岁离职 , 2004年 , “富士康打工女”王来春与哥哥王来胜在深圳创办了立讯精密 。
深受富士康影响的王来春 , 她最早的企业战略布局 , 也跟随富士康 , 被外人视为“郭台铭精神”头号实践者 。 她的努力 , 苹果也看在眼里 , 如今她在苹果供应链的战斗力 , 仍是别人无法无视的 , 包括老东家郭台铭的鸿海及富士康 。
很长时间 , 立讯精密将郭台铭的不少经营思想及理念奉为圭臬 , 王来春也希望像郭台铭一样 , 让立讯通过创新获取更强竞争优势 。 竞争者在路上 , 将来谁领风骚 , 不晓得 , 路遥知马力 , 但王长春的成功 , 不就是郭台铭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成功的证明吗?
治厂如治军 , 鸿海及富士康的成功 , 与郭台铭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锐意求变的铁腕管理风格分不开的 。
2005年 , 郭台铭在港交所出席富士康国际控股上市活动
富士康能成为“代工之王” , 早期是用同业难以想象的价格接单的 , 那种“赤字接单、黑字出货”的运营模式 , 曾让竞争对手心惊胆裂 , 无法与之匹敌 。
不少人想 , 郭台铭是怎么样“挤”出利润 , 很多人亏本 , 他竟然还能赚钱?可我们回顾一下33年富士康在大陆发展历史 , 会看到郭台铭一直持续不断翻新经营模式 , 从管理和财务管控方法要效益 。
【富士康|富士康记忆:在大陆33年锐变史】从最早发迹的深圳龙华厂 , 后来山西太原、山东烟台、湖北武汉、河南郑州 , 再到四川、重庆、贵州 , 最高峰时 , 富士康一年建了7家工厂 。 在激进扩张的同时 , 富士康也面临转折性的痛点:2010年“12跳楼”事件 , 也让富士康劳资关系曝露在公众面前 。
郭台铭、曾馨莹与母亲初永真
升级比升值重要!这是近来郭台铭高喊的口号 。
富士康变身为A股的工业富联 , 事实上也是展现转型的决心 。 人力成本的上升 , 加上各种费用齐涨 , 中国过去低成本优势愈来愈难以为继 。 作为在大陆最成功的台商之一 , 郭台铭和富士康也意识到 , 不能只靠冲规模 , 压低成本 , 更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
也正因如此 , 郭台铭乃至他的接棒人鸿海董事长刘扬伟 , 一直在促使鸿海升级 , 推动鸿海制造向智造转型 , 拉高毛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