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独家:宋志平与任正非治企对比分析( 三 )


1990年即在公司成立三年后即提出全员持股制度 , 据最新数据 , 任正非的持股现在降低到了0.94% 。 华为目前有近20万的员工 , 到2020年年末 , 其中有近121269人拥有华为的股份 。 不过华为员工持有的是虚拟股份 , 只有分红权 。
宋志平
宋志平: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发展先机 。
宋志平提及“集资救企业”的故事:那时 , 我一个车间一个车间的给职工开动员会 , 有的车间没有会议室 , 就站着 , 把职工集合起来做动员集资 。 那一年 , 工厂正是用职工集资的400万元买了原材料才运转起来 。
北新上市的根本动力是改革 , 没有改革、上市 , 就没有今天 。
上市之后 , 一路向前发展 , 做出了良好的业绩 。 业绩好市值就高 , 促进企业再发展 , 进入了良性循环 。
北新上市 , 股票从两块多钱涨到三十多块钱 。 新加坡一个投资人说 , 宋总你挺有意思:你先讲了个故事 , 讲完故事 , 你就上市了 , 上市以后你就增发 , 拿了钱 , 你再完成你的故事……宋志平回复道:是的 , 这就是资本市场的核心 。
在北新 , 职工人人都有原始股 , 上市时 , 从流通股里留出来10%的额度作为职工股 , 也叫做原始股 , 发行价5.93元 , 涨到18元时卖掉 。
宋志平跟股民亲近 , 曾经还写了一篇与股民们谈心的文章 , 整整一版发表在上海证券报上 。
对人的理解
任正非
任正非有句著名论断:人才不是华为的竞争力 , 对人才的管理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 这一句话包括了华为很多杰出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

《华为基本法》:人力资本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不让雷锋吃亏、让火车头加满油等 。

干部部、炸开人才金字塔 。

PBC考核、奋斗者机制、TUP计划、拉车与坐车者 。

5%末位淘汰制、市场部集体辞职、能上能下、少将连长 。

天才招募计划等 。
华为的成功是人的成功 , 成绩来自人才战略的成功 。 任正非今日的辉煌 , 来自一个突破 , 那就是对人性的洞悉 。 任正非对华为的管理 , 已经让不少管理者认识到 , 对人性的洞悉程度有多深 , 管理水平就有多高 。
《华为基本法》撰写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这样评价华为的人才机制:
华为的成功是有效的人才机制的成功 。 华为通过有效的人才机制把十几万知识分子管理起来 , 把他们凝聚在一起 , 既激发了他们的活力 , 同时又保持组织的有效管控 。 这是很难的 。 一方面要调动每个人内在的潜力、创造力和活力 。 所以华为持续不断地激活 , 折腾干部 , 折腾人才 , 让每个人不能懈怠 , 必须持续奋斗 。 同时 , 华为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 利用严格的组织约束力实现思想统一 。 通过庞大有效的组织管控体系 , 消除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山头主义、官僚主义、腐败、惰怠等组织毒瘤 。
宋志平
以人为中心 , 把员工关心的事弄清楚 。 在北新公司 , 宋志平的切入点就是改变人的思想 , 振作人的精神 。
宋志平:我把以人为中心 , 进一步诠释为: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爱人 。 就是说企业是人格化的 , 企业发展要靠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企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对员工、对社会要有仁爱之心 。 追踪溯源 , 这些想法正是源于北新时期点燃了员工心火的那些经历与反思 。 并且:我觉得国有企业需要人性化管理 , 一方面要以人为中心 , 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 另一方面 , 要严格管理 , 做到赏罚分明 。
做企业是个硬功夫 , 是个苦差事 , 所以在选人时稳宁要笨人 , 不要聪明人 。
宋志平甚至在人才与管理方面总结成了一句话:只要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 就是好的管理 。
对文化的理解
任正非
文化与价值观建设是核心 。
任正非:思想权和文化权是企业最大的管理权 。 没有华为企业文化、不能认同我们价值评价体系的员工 , 就不可能在华为工作 。
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 都是围绕着企业文化展开的 。 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三大核心中 , 体现的都是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 。
宋志平
建设家文化、人和文化 。
宋志平:2013年五四青年节 , 我跟北新的年轻人座谈 , 我问大家 , 北新的文化是什么?大家告诉我 , 是以厂为家 , 是人和 , 我听了很欣慰 , 我说什么叫文化 , 文化就是企业的集体记忆 , 年轻一代要把文化传承下去 , 走我们过去走过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