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从"冷门赛道"到"资本热捧",临期食品如何实现"蜕变"?( 二 )


实际上,对于这代人来说,也并不是缺这个“钱”,而是追求这种消费理念的“纯粹”和“极致”。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女生可以买得起成百上千的化妆品、衣服、鞋子,但却是“付不起”五块、十块的运费。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拉动内需时导致的产能过剩,也是助推临期食品成为风口赛道的因素之一。产能所剩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库存积压,一部分库存还未被完全消费后,又涌现出新的库存,这些库存也需要有渠道帮助品牌去消化,基于此,临期商品快速崛起。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国内则是兴起兴起打击吃播,倡导光盘行动。2020年,全国总工会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弘扬勤俭节约美德,也为临期食品行业起到了促进作用。据悉,由于光盘行动餐饮浪费的食物量一度减少40%。
最后,则是受疫情影响,线下实体店受到冲击,出现食品滞销,导致产业链上游囤货积压,临期食品库存大增,众多优质的临期商品货源出现在市面上。当临期折扣商品兼具“物美价廉”时,市场需求自然也被激发。
玩家如何抓住市场的“胃”?
实际上,临期食品的出现,还是存在资源错配的因素在内。
一个本身不具备那么高消费频次、周转效率的产品,由于产业链上游端生产过多的产品,导致了囤货积压,同时下游需求端也并没有那么大的消费需求,这种高库存、低消费频次的产品出现,就形成了资源错配。
但如果临期食品生意规模能够做大,零售渠道以及消费群体足够广,那么,这种错配的资源就会实现某种程度的矫正,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临期食品本质上也是一门流量生意。因为具备临期食品具备足够低的价格,这样的价格是可以吸引来那些追求“性价比”的顾客,这些顾客在购买临期食品,会主动形成一张移动广告牌,实现主动营销,四处安利给朋友、亲戚们这些临期食品。而这些朋友又会重复这个过程,最后形成连锁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
目前来看,临期食品的市场还未得到完全地开发,只有一少部分人意识到了临期食品的市场潜力。也就是说大部分消费者所了解的临期食品,主要还是零售商为了为了解决临期食品库存问题,从而进行的促销活动,真正地、具有规模、完整产业链的临期食品售卖行业并未真正诞生。未来,临期食品赛道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蜕变|从"冷门赛道"到"资本热捧",临期食品如何实现"蜕变"?
文章插图

那么,对于临期食品玩家来说,如何把握住这门流量生意?
一方面,自然是要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因为价格本身就是一个引流工具,无论是不是临期食品,只要价格具备足够的优势,那么,必然能吸引到消费者。
临期食品的出货价格一般在商品零售价的2-3折,并且还存在议价空间,如果临期食品玩家能够通过与上游端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成熟的供应链,那么,临期食品玩家将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但临期食品受距离保质期限的长短影响,价格变动很大,临期食品玩家也要掌握到更好的保质期限。
另一方面,这门流量生意,自然也是需要先有大量的“自然流量”才能转动起来。什么是自然流量,从线下渠道来看,比如说大学城、购物中心、大型广场这些具有大型人流量的场所就具有自然流量,而聚焦到线上则是拼多多、淘宝、京东、抖音等自带流量的平台。
只有率先占据了这些“自然流量”,然后再通过较低的价格去吸引消费者,这也是为什么实体商家都喜欢将店铺开在人流量高的地方。只有当自身获得曝光后,消费者才能注意到你的商品,然后才能与消费者达成这种交易。
聚焦在临期食品本身,就是要提高产品周转效率,当库存周转效率提高后,临期食品规模自然也就得到提高了。这背后就需要玩家抓住这种周转率高的临期食品,比如说零食、饮料等快消品,通过新型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购买的更多,来达到提高库存周转效率的目的。
再者就是,提高对高价高质、进口临期食品的采购。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优质、进口食品价格过于高昂,无法达到高消费频次,消费者想通过临期食品的方式,来达到低价消费的同时,又购买到优质、进口产品的目的。那么,对于玩家而言,就可以抓住消费者这点需求,实现差异化竞争。
临期食品的爆红,似乎是“冷门赛道”的一次质变级变身,从现于闹市,登上资本家的谈判桌。本质来看,临期食品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导致的资源浪费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对于身处赛道之中的玩家而言,如何在“华丽地”变身中,产生效益,还需要玩家贴近实际的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