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的绿色是人心灵的绿色。没有心灵的绿色,城市则总是带着杂乱,甚至在冲突中无奈前行。心灵的绿色则是一份自然,一份安适,但却又不缺热情激情,能在惯常的不经意中波澜无限。心灵安住绿色的人,会在绿色憧憬中,外化自己的绿色感受,选择打造绿色的环境,编织绿色的生活,寻求一份绿色浸染的幸福。
作为大自然演化的至高灵性代表,人类的绿色心灵本是自然生态的内化和升华。但不幸的是,人类是做不到永恒记忆的,心中的绿色会在代际传递中褪色,也会在追求控制欲望中变色。彼时,享受绿色而不建设绿色的搭便车模式就会成为最优的行为路径。所以,人类的绿色内在是需要不断荡涤的,需要不断拂拭。如果因为时间太久,那份绿色之心依然淡化得极不清晰时,能润开心灵硬茧的只能自然界的绿色之物,而这些绿色之物又是人体的日常所需,且又带着一份社会文化意义。比如说大豆小麦等粮食;比如说茶、咖啡等饮料。这种条件在自然经济的农业文明中是自然的状态,所以由绿色而来,耕耘绿色而生,也按照绿色憧憬,就成为常态。尽管自然经济的物质保障意义弱小,但其自然绿色的一致性却是极高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不断扩大,消解了原有的自然经济。绿色生活模式在依赖于机器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分崩离析,人们聚居于城市,有限的认知因分工而专业,尽管有了各种专家的身份,却又都成为城市生活的环节和片段,全流程感知自然和人类自身发展不得已成了奢谈,成了奢侈品,人类成了自身发展的奴隶。尤其是随着所谓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片面化发展越来越凸显,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的异化。
尽管人类突破有限追求无限是自然演化的升华之举,但在人类对这种过程还难以了然内在本质的时候,极容易丢了自己,忘记自然本性,追求去绿色化的生活。在这种模式下,城市成了绿色的对立面,人生成了绿色的片段。但既然为自然之子,无论人类是否愿意,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之后,回归自然就是自然母亲的强制呼喊和期待,人类自己也会对这种偏离产生不安全感,回归成了由外到内的必然。
回归中,人类首先会从自我崇拜重回尊重自然,而这种尊重除了在规律、理念、机制等方面再认知之外,更重要的是回归对自然物的喜好。环境上,城市建设重回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自我循环,讲求风水,顺自然而有人文;饮食上,吃人造转为吃自然绿色有机食品,喝饮料回归为喝茶;等等。当然,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行为重复,更不是对已有人类文明成果的否定,而是融合自然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天人合一,是自然文化的再生。
在古代,中国人是十分重视自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我们的自然观,也是我们的行为观。正是这种自然观带动我们成为自然经济发展阶段的文明大国。但因其分工程度不高,专业性不强,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蔚然成风的时候,我们走向了衰落,甚至沦为过半殖民地的状态。当我们奋发图强,赶超国外优秀工业文明的时候,世界却又进入到了信息文明阶段。人类行为的自我决策再次成为行为的内在追求,追求绿色生态发展成为共识。这个时候,符合工业文明的城市架构越来越制约着人们的自由,回归自然的中国人,开始亲近田野和乡村,重新开始耕种和养殖等。但因为基本生活模式所限,走入田野而不居于田野就成为了一种玩票的姿态。寻觅绿色而具有文化意义的寄托,就成了绿色城市建设的关键。
通观中国历史,具有长程意义的自然文化之物,当属茶。世界认知中国,一是瓷器,二是茶叶。但要说纯粹绿色的,恐怕只有茶了。可以说,茶是中国人的绿色之根,是中国人的绿色寄托之魂。百分之七十五为水的人体,能在补水中,得以完成代谢、得以浸润滋养,使得中国人的绿色智慧并没有在工业文明阶段衰落。当前要建设绿色城市,一是人人都能饮茶,但这是小绿色;二是以茶所有具有的文化真谛整合传统中国绿色文明成果,在城市再造中传递绿色规律和绿色追求。
茶文化的真谛又是什么呢?简单说来有三:一是源于自然,归于人文,自然滋润与社会人性有机融合,源远流长;二是茶生百年,离不开水,也必然于水中方得全滋全味,润泽包容;三是茶从不喧宾夺主,不会成为主食,也不会是饥渴之满足物,不夺自然之美,却为自然之根,低调从容。
茶与城市绿色发展】由茶文化之本义入手,那绿色城市建设也要有三个原则:一是遵循自然与尊重人类历史相一致,有规划有设计做千年老城,不为当下为一己之利而匆忙乱建;二是绿色城市建设离不开水,离不开自然之风,此为风水也,风水适宜,才有城市与人的润泽包容,才有人心的淡定从容,也才有生活的安然自得;三是城市建设不是为了建而建,不是为了形式存在而建,建筑物不是主角,但要让使用的人得以归家的自然与安全,成就更深刻更和谐也更深远长久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