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文章插图
良种牦牛展示。朱国兴 摄
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文章插图
牦牛肉分割生产线。秦俞东 摄
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文章插图
牦牛肉精深加工。秦俞东 摄
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文章插图
冷链物流车。陆爱卿 摄
牦牛产业,被称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和“第一品牌”。
稳居“第一”的位置,一方面,源于青海是世界牦牛主产区,年存栏牦牛518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素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称;青海省有机认证的牦牛超过120万头,占全省牦牛总量的23%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牦牛生产基地。
而另一方面,青海省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牦牛已成为全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惠及50万农牧户。
2020年5月,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批准建设的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青海牦牛产业集群位列其中。入选“国家队”,可以说为牦牛产业的加快发展再添一“翼”。为此,青海省立即成立由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组成的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编制实施方案。
早在2012年,青海省就提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战略;2018年,青海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青海省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单一产业出台的专门意见,也是国内第一个省级层面出台的牦牛产业实施意见;2018年,青海省政府又制定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全方位打造牦牛品牌为青海农牧“第一品牌”,拿出资金专用于支持牦牛产业发展。
依托打造“世界牦牛之都”先天战略优势,青海省通过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了牦牛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标准化冷链物流、牦牛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及牦牛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带动了14家企业(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80余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产业园和2家科研院所参与牦牛集群建设,为青海省牦牛主产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并加快了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步伐。
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龙头引领,牦牛产业蓬勃发展
冬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天高地迥,滴水成冰。
走出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视野中满是萧瑟枯黄。不经意间,山坡上缓缓移动的黑色牦牛群,让人眼前一亮。黑色的牛群和枯黄的草地构成油画般的意境,为寂静的草原添加了流动的生机。
“牦牛不怕寒冷,身体很强壮,非常适应雪山草原恶劣的气候,再冷的天,都可以在外面放牧。只要看到牦牛,牧民心里就踏实。”基地的藏族员工班尖说。
牦牛是荒原的灵魂,这“高原之舟”守护着神奇壮美的高原,也为勤劳坚韧的牧人们提供生命的滋养。
在久治扎了根,同牦牛结下深厚缘分的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总经理陆爱珍坦言,“牦牛就是牧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只要打好牦牛牌、念好牦牛经、算好牦牛账,就能实实在在地帮助牧民走上脱贫路。”
在基地生产车间,流水线上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在对牦牛肉进行精细分割。分割完成后,便是真空包装。
“这些都是精选的三到四岁的牦牛,这个年龄段的牦牛肉质口感最好。经过屠宰、冷冻、二次加工、真空袋装、杀菌处理等一系列流程后,再通过冷链运输,从雪域高原运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基地厂长王世斌介绍着生产加工过程。
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相继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建立了现代化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化舍饲养殖基地,成为了集牦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一体的农牧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
2019年,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及11家合作社成立了青海五三六九牦牛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在产业提档升级中的作用,体现在加工标准化制定、技术支撑、品牌共建、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
而青海三江一力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则联合了湟源县13家农牧民合作社。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饲草种植基地、饲料生产基地、肉牛繁育养殖基地、有机肥生产基地和牛羊屠宰加工基地,打通了循环农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公司制定牦牛饲养管理统一标准、屠宰加工统一标准,引领合作社和种植户养殖户向标准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