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助空巢老人到资助贫困生,看似冰冷的大数据如何温暖人心?( 四 )


从救助空巢老人到资助贫困生,看似冰冷的大数据如何温暖人心?
文章插图
电影《白金数据》(2013)剧照。
2018年8月,南方的一个花园小区里,一对老人倒在家中,被发现时已死亡多日。新闻报道说:二老都是退休教师,老爷子70多岁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太太也患有多种疾病。两位老人平常和蔼可亲,没有想到说走就走了,多日后才被邻居发现,实在可怜。老人有一个儿子,就住在隔一条马路的小区。
小区里人来人往,儿子就住在隔壁的小区,可这样的事还是发生在了眼皮子底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大家可能会想到邻里关系的冷漠,儿子对老人疏于照顾,老人即使身处闹市,又与独居有什么区别?
每家都有老人。当今中国,独居老人或者叫“空巢”老人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大约有2.5亿,占人口总数的18%,其中65周岁以上的人口约1.7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中国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
我曾经还看过一个报道,有一个在外地打工的游子打电话回家,连打了几天都没人接听。他非常担心,放下工作直奔家中,推开门就发现惨剧已经发生了。几天之前,他父亲因为心脏病发作死在浴室,母亲瘫痪在床,因为没有人照顾饿死了。不断看到这样的悲剧,真是令人难受。我想,今天有那么多的传感器、智能手环,用好了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移动技术已经让人类永不下线,传感器普及的浪潮正在到来。
智能手环收集到的数据如果可以和医院实时联通,那么被监控者的心跳、体温等数据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医院的数据库中。当被监控者的心跳出现异常时,算法就可以把数据推送给医生,提醒其注意及时救治。
目前,江苏省扬州市的个园社区正在尝试为老人安装“智能看护”传感器,主要包括:床垫传感器、马桶传感器、煤气泄漏报警器和室内红外线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每天会按时将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系统终端,社区负责人员和子女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了解到老人当天的生活情况。
日本社会也存在老龄化的问题,比中国更严重。据统计,日本的独居老人约600万,每年有4万人孤独离世。为了关注他们,日本人也用上了大数据,他们通过能源提供商监测这一家住户的水龙头几天没被使用了,灯有没有被打开,燃气一直在被使用或者没被关掉等。日本家庭的水表一般安装在住所外面,因此,改造水表很方便。
通过安装一个可以实时记录用水量的电子指示器,关注独居老人的想法就可以实现。远方的子女每天都可以看到老人的能源使用数据,从这些数据推测老人做饭、洗澡所需的时间。当发现数值异常时,可以立即与当地社区联系,请社区工作人员到家中查看。这样一来,日本独居老人在家中死亡若干天后才被发现的事件减少了30%。
把数据用好,把“云”用好,“空巢”老人的救助问题将发生极大的变革。
知冷知热知心,是大数据的终极追求
2013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位女生收到校方的短信:同学你好,发现你上个月餐饮消费较少,不知是否有经济困难?
这条温暖的短信也要归功于大数据。校方通过挖掘校园饭卡的消费数据,发现这位女生每顿饭的餐费都偏低,于是向这位女生发出关心的询问。
从救助空巢老人到资助贫困生,看似冰冷的大数据如何温暖人心?
文章插图
电影《点球成金》(2011)剧照。这部电影讲述了球队如何用数据建模的方式,挖掘潜在的明星队员。
借助数据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把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悄悄列为受资助对象,不用审核、不用公示,学校直接将金额各不相同的补贴款打进这些学生的饭卡。因为校方在长期的管理当中发现,不少家境贫寒的学生,因为面子原因不愿申请贫困生助学金。如果进行公开的评审和公示,难免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了。当然,偶尔也会出现美丽的错误!刚才说的那位女生之所以消费低,只是因为正在减肥。
误会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大数据不管用,而是在于数据不够多、不够全面、不够强大。大数据的特点除了“量大”,还有“多源”。如果除了饭卡,还有其他来源的数据作为辅助,判断就会更加准确。
我的朋友周涛教授在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作为国内知名的大数据专家,他主持过一个课题,叫“寻找校园中最孤独的人”。该课题从3万名在校生中采集到了2亿多条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学生选课、图书馆刷卡、寝室门禁、食堂消费以及学校超市购物等数据,都是学生在刷一卡通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