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I|百度百科十五年:暗藏波澜的战争( 二 )


纵观百科产品的历史 , 几乎就是一部与虚假信息的抗争史 。 每年 , 百科产品中最会冒出大大小小的信息错误事件 , 有时 , 百科们还会遇到商业公司们的恶意破坏 。
2017 年 , 汉堡王就曾利用 Google 助手在解答“汉堡是什么”的问题中会抓取维基百科内容的漏洞 , 恶意篡改了维基百科上关于汉堡的介绍 , 将其变为汉堡王的广告词 。
服装品牌 The North Face的操作更显“鸡贼” , 他们偷偷地将维基百科上部分世界名胜条目中的照片 , 替换成了穿着The North Face的人物摆拍照片 。 用户只要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条目时 , The North Face 的显眼标志就会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首位 。
这些虚假信息及利用百科进行商业宣传的行为 , 令百科产品的公共性及中立属性大打折扣 。 为此 , 各个百科平台均试图在内容专业性上做出努力 , 包括组建更专业的编辑团队、提高内容的审核力度及与行业机构合作等 。
以百度百科为例 , 2009年 , 百度百科推出权威共建专项活动 , 联手各行业专家及机构来共建专业品类的词条;2014年 , 在卫健委指导下联合共建“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2015年 , 百度百科与中国科协达成合作 , 以完善其在科学类科普词条的准确度 。
专业机构的参与抵消了百科因大众编辑所带来的非专业性 。 同时 , 多年积累下来的专业内容及编辑用户 , 也成为当下百科产品最大的护城河——后来者在新入局时总会面临数量与质量无法两全的困境 。

2016年4月 , 字节跳动后来那款现象级的短视频产品抖音上线前5个月 , 百度百科悄悄上线了自己的视频化产品——秒懂百科 。
那是互联网从图文/语音时代正式向视频时代转型的前夜 。 也是在2016年 , 快手因为一篇自媒体文章《残酷底层物语》破圈 。 它当时是中国流量第四大的手机应用 , 排在微信、QQ及微博之后 。 虽然百度早在两年前就宣布已经转型为一家移动先行的互联网公司 , 但此时对于百度百科——这一诞生于图文时代的古典知识产品——仍然面对着亟待转型的危机 。
百科是一个完全以图文为主的内容产品 , 一个词条的内容动辄几千字 , 放到手机屏幕上 , 几页都滑不到头 。 “长图文的百科内容其实已经没办法适配用户碎片化的时间需求” , 一位百度内部人士这样说道 。
那时 , 市面上少有以知识视频为主的产品 , “我们非常忐忑 , 用户能接受百科类知识视频吗?”在百度百科15周年的主题演讲上 , 百度副总裁、百度百科总经理阮瑜说 。

秒懂百科的出现是百度百科的一次自我进化 。 在单纯的百科产品体系内 , 百度百科几无敌手 , 但随着环境的变化 , 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需求同样也在变化 。 “谁都可能切走你的需求 , 不同的只是它以怎么样的形式切走的” , 上述百度内部人士说 。
近几年 , 各个短视频平台纷纷发力泛知识领域 , 也印证了百度百科之前的判断 。
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及西瓜视频在今年冬天分别推出了《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知识辞海计划”等知识内容项目;哔哩哔哩先后捧出了半佛仙人、罗翔等知识领域的大V , 还增加了“知识”分区;同样以图文为主的知乎 , 也在这两年全面向视频化转向 。
泛知识视频大火之下 , 秒懂百科早已探索出一番成绩 。 比如儿童科普领域的《懂啦》 , 邀请院士等头部专家的《秒懂大师说》 , 明星名人本人出镜的《秒懂本尊答》 , 都是独树一帜的内容资产 。 提前在视频化方向布局 , 不仅让百科扩宽了知识分享的维度 , 同时也让百度在新媒介时代赢得了一张船票 。
百科的自我革新不止表现在视频领域 , 过去几年 , 他们不断将市面上的新鲜技术引入到百科体系内 , 例如 VR、AR、语音等多种媒介形态的介入 。
“无论图文、视频还是直播 , 都只是百科的一种形态” , 上述百度内部人士称 , 百科的核心就是解决用户的求知 , 以前可能是文字 , 现在是视频 , 未来元宇宙时代也可能是一个更具立体或互动性的形态 。 “它的本质没有变 , 但实现的方式是在演进的” 。
这也是百科相较于其他内容产品的优势所在 , 单纯的问答、视频、音频等知识类产品无法进行更多维度的扩展 , 而百科则可以将各类内容形态进行无缝嫁接 。 换句话说 , 百科也许会成为知识领域中基础设施般的存在 。

2021 年 4 月 ,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提出了百度“服务化”的战略 , 即要让用户在百度移动生态的每一个场景下都能获得所见即所得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