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系列之智能家居平台

编辑导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开始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手机上的一些应用就可以对相应的家电进行控制,智能家居对我们的便利性也大大提高了;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智能家居平台的一些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智能家居系列之智能家居平台
文章插图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近来断断续续地在思考一些东西;在去工作的地铁上,终于想好,决定分享自己在智能家居方面的思考。
本系列文章计划分为7部分,不排除会对部分内容合并:

  1. 智能门锁
  2. 中控屏
  3. 智能音箱
  4. 智能家居平台设计
  5. 关于供应链、ID、MD、电子设计等
  6. 关于销售、售后、弱电集成、工程管理等
  7. 智能家居之智
一、智能家居平台4要素:人、设备、家(空间)、场景(联动)智能家居平台的4个要素,家、用户、设备、场景(场景联动)。当下任何一个智能家居平台,都需要同时覆盖这4个要素,这4个要素中前3个要素是基础,场景是点睛之笔。
1. 家庭智能家居是离不开“家”,这个家有两层含义:
  • 初始含义是指代一个物理空间,是人除了工作场所之外主要待的地方。
  • 第二层含义是家庭,是一个象征,中国人对家庭是非常在意。
这两层含义映射到智能家居平台中,衍变成家庭成员(用户)和一个与实体家对应的虚拟空间概念。
不过,当下,可能更多是把家庭当作物理空间的居多,当作是设备分类的反而少一些;毕竟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如果脱离了实在的家(空间),那么就不叫智能家居了;从心智上也是如此,因此,家庭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多家庭:
确定家庭概念之后,就要面临一个问题,是否支持多家庭。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多家庭在现实生活中是指自己家、父母家(或者老家);如果按照这个场景来看,支持多家庭是天然正确的;但是作为设计者,仍需要更深地思考一下,多家庭是否符合当前面临的业务场景。
抛出两个问题:
  • 华为的智慧生活为什么只支持1个家庭?
  • 天猫精灵APP为什从只支持1个家庭变为支持多个家庭(自5.0版本开始支持多家庭)?
基于手机为中心的生态和基于音箱的生态区别是蛮大的,基于手机为中心的生态手机能连一切,比如汽车、车载硬件、家庭硬件、个人硬件;此时只要手机能够连上设备,无所谓是哪个家(一切尽在手机,一直被连接);另外一种可能性是经过统计发现每个家的硬件数量不多且多个家庭的需求不高。
基于音箱的智能家居,整个智能家居是承载在智能音箱上的;智能音箱大部分是固定在家庭中并不会随身携带,且智能音箱作为家庭场景的入口,天然支持单个家庭;在这个场景中,更多是通过音箱控制当前空间的设备,而非通过这个音箱控制远在几十、几百几千公里外的另外一个家中的智能家居硬件。
那为什么天猫精灵APP从5.0后开始支持多家庭呢?
个人揣测,天猫精灵在国内拥有至少千万级用户(大概4、5千万台设备),很多消费者购买之后给自己、给父母用;由于父母一般不怎么会使用,消费者会配置好之外再给父母使用;随着周边设备的增多,消费者需要区分这个家的设备和父母家的设备(天猫精灵的设定,其实是很容易不小心控制到其它家的设备)。
二来,天猫精灵在逐渐加强家庭场景的深入和突破;此时,如果能够拆成多个家庭,便于天猫精灵搞清楚用户到底有几个家,这样可以针对家庭做推荐、细化家庭场景;所以,支持多个家,可能是商业、数据和用户驱动的结果
空间:
家庭,是对实体空间的映射;在智能家居场景中,最常见的空间概念是房间,那么在智能家居平台中,也需要引入房间这一概念;此外按照实体建筑来说,除了房间还有楼层;不过一般城市中,别墅或者复式的较少,故可以仅设计房间(如果用于地产或者别墅项目的,可以考虑增加楼层);比如客厅、餐厅厨房、主卫生间、卫生间、主卧、次卧、儿童间、玄关(标准的三室2厅2卫,一般是2卫)
除了与实体空间映射外,空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设备附着(类似设备分类);为什么要做这个?这个其实跟人的大脑有很大的关系,大脑是懒惰的,大脑不习惯记忆众多的无规则的东西,大脑喜欢有序的有规则的;而生活中,大部分设备都是固定在某个房间中(除了可穿戴或者可移动的),在寻找设备时,记住这个设备所在的房间就可以快速找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