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康宝,保健康不保隐私?


互联网|健康宝,保健康不保隐私?文章插图
“1元购买健康宝查询方式”“2元70多位艺人健康宝照片”“1元1000多位艺人身份证号”……有媒体披露 , 在多个代拍群中 , 有人大量售卖明星健康宝照片 。
健康宝是疫情期间不少场景下快速识别出入人员是否健康的重要工具 。 个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 , 搜索“健康宝”小程序 , 可以查询自身健康状态 。 查询结果可作为复工复产、出入公共场所等防疫相关健康状态的参考 。
但如今 , 这种含有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出行轨迹、脸部照片等重要信息的健康宝 , 却“裸奔”在互联网的世界里 。
互联网平台上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事 , 并不新鲜 。 只不过这一款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互联网新产品 , 这么快就被人“攻城略地” , 多少令人寒心 。
互联网|健康宝,保健康不保隐私?文章插图
记得在互联网诞生初期 , 个人隐私并不为人重视 , 很多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隐私来换取更多的便利空间 。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 个人出行、购物、饮食、健康等诸多生活细节 , 都要授权给各类APP(应用程序) , 稍有不慎 , 个人信息就会被一些心怀叵测的APP一锅端空 。
当海量的个人信息落到边界模糊或“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互联网平台手中 , 最终会落得什么样的命运和下场 , 很多人心有余悸却无可奈何 。
前不久 , 工信部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查 , 督促存在私自收集个人信息、将用户个人信息发给第三方等问题的企业 , 在12月28日前完成整改 。 但截至最后期限的前一个星期 , 尚有63款APP未完成整改 。
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在前 , 迁延整改在后;设计过程中就存在漏洞和缺陷 , 使用过程中或被动或主动泄露用户个人信息 。 不能不说 , 对流量和利益的追逐 , 应该是最大诱因 。
“2元70多位艺人健康宝照片” , 只不过是利用互联网获利的“小儿科” 。 对互联网企业和平台来说 , 更诱人的前景是:在收获足够多的用户后 , 可以通过对用户的行为、习惯画像 , 进而进行更精准的营销 。
正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 , 一些互联网平台和企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 肆无忌惮地收集个人信息 。 而明星个人信息被泄露 , “2元70多位艺人健康宝照片”事件只是因为明星效应被放大 。 而我们每一个人 , 何尝不被裹挟其中?
互联网|健康宝,保健康不保隐私?文章插图
国内一位互联网领军人物说过:“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 , 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 。 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 在很多情况下 , 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 ”
但真实的情况是 , 在用户与互联网平台不对等的情况下 , 多数用户不得不让渡隐私来换取网络使用权 , 并非大佬口中的“愿意” 。
事实上 , 现在越来越多的APP在打开时就会出现二选一的选项:①同意使用条款并继续;②不同意并退出 。
“聪明”的互联网平台似乎给了用户选择权 , 但其实是在利用自身强势地位 , 让用户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不用我 , 可以;用我 , 你得“自愿”出卖你的隐私 。
对这些肆意越界、收集信息但不负责保护信息的互联网企业 , 用户不能做待宰的羔羊 。 比如 , 不管APP的使用条款有多长 , 务必一字一句读完 , 但凡发现有越界收集信息之嫌 , 即可果断弃用;能不授权给平台的个人信息 , 坚决不授权;如果发现互联网企业和平台侵权 , 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和反映 。
网络主管部门也应尽快规范互联网的各个环节 , 不给任何人可乘之机 。 对那些违规越界的平台和企业 , 该下架的坚决下架;下了架的 , 绝不给换马甲重生的机会 。 同时 , 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 让法律之剑护卫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及相关权益 。
互联网|健康宝,保健康不保隐私?文章插图
明星健康宝照片被售卖 , 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 。 维护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 我们任重道远 。
【互联网|健康宝,保健康不保隐私?】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