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滴滴,溺水者“自救”( 二 )



与此同时 , 国内业务受限之下 , 滴滴在国际业务上开始发力 , 寻求增长 。
目前滴滴的网约车和外卖业务已经进入了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 , 包括巴西、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 。
据9月份晚点LatePost报道 , 滴滴在海外还在尝试新餐饮业务 , 探索自研菜品 , 为线下餐饮店提供菜品供应 。
而相比下滑的国内业务 , 在最近两个季度的业绩里 , 滴滴的国际业务在交易额和交易量都有小幅上涨 。

不过 , 国际业务由于其体量较小 , 未能拉住公司整体收入下滑的趋势 。 目前 , 国内出行业务仍占滴滴总收入的九成 , 2021年Q3中国出行业务的收入同比下降5.11% , 直接影响了公司总收入 。


可以看出 , 从国内业务甩包袱 , 到加大开拓国际业务 , 滴滴在积极开展“自救” 。 但在其APP下架的181天里 , 国内网约车市场已然生变 , 而被下架的滴滴抗打吗?

竞争者四面出击 , 滴滴抗得住吗?“山中无老虎 , 猴子称霸王” 。 滴滴旗下25款APP齐刷刷下架 , 无法施展拳脚之时 , 各大网约车平台开始大张旗鼓“抢客”、“抢司机”、“开城” , 都试图抓住这个窗口期 , 快速蚕食滴滴的市场份额 。
不仅T3出行、曹操出行们纷纷加大营销和补贴力度“抢客” , 就连2019年已经下架的美团打车APP也应势“复活”了 。
为了争抢司机 , 各大平台更是玩出了拉新新花样 , 比如高德地图推出司机注册“送福利、抽大奖”活动 。
疯狂撒钱营销之下 , 效果立竿见影: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 , 2021年7月 , 国内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增加4家至17家 。
·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收到的订单环比增长11% , 有14家订单量环比增加 , 榜单上还出现了一些小众打车软件 。

而根据七麦数据 , T3出行、美团打车和曹操出行乘客端和司机端APP在7月上旬也都出现了直线飙升的现象 。


在这场抢夺滴滴份额大战里 , 滴滴的业绩不出意外地下滑了 。 2021年8月 , 滴滴出行平台订单量环比下跌21.1% 。


与此同时 , 今年8月滴滴乘客端APP 的DAU环比下降25%;司机端APP 的DAU环比下降15.5% 。

但随着9月监管部叫停这种平台的激烈补贴 , 行业回归冷静 , 各大平台订单量9月、10月的增长开始明显降速 。

而滴滴的订单量自9月起也恢复至正常状态 , 期间用户粘性基本保持稳定 。


10月 , 滴滴仍以56200万单稳居第一位 , 第二名曹操专车的订单量 , 仅为滴滴订单量的3% 。


回过头来看 , 市场监管、APP下架、行业竞争者群起围攻下 , 网约车市场的格局却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

换句话说 , 市场的“机会主义”挑战者 , 并未占到太多便宜 。 这自然和滴滴的护城河有密切关系 。
用户选择网约车的主要需求 , 是方便快捷且节省时间 。 因此 , 充足的司机、高效的算法和精细化运营能力 , 才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 决定着网约车行业竞争格局 。
但这些优势的建立 , 需要长时间的重投入 , 这是因为网约车平台作为双边平台的代表之一 , 其自身的网络效应却十分有限 。
一方面 , 打车有很强的地域限制 , 无论司机还是乘客 , 只能在一定地理区域内进行活动 。
因此网约车需要在每个城市都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足量的市场空间中 , 获得最多的司机和用户 。
而且 , 单独城市的比较优势 , 并不能外溢或者支援其他城市 。
比如:即便内蒙的司机多到总是抢单失败 , 也无法解决北京高峰时期的“打不到车”问题;也比如 , 各线城市的车辆档次会有不同 , 四五线城市的车辆的均价会低于一二线城市 。
一个城市就是一场战局 , 且城与城之间几乎没有拉动效果 。 随着体量增大 , 边际成本下降并不明显 。 这意味着 , 只要想增长 , 就要不断地投入和积累 。
而另一方面 , 与电商平台一对多的模式不同 , 在一段确定的履约时间里 , 车主与司机只能有一对一的关系(顺风车算车主和乘客一对多 , 但因为其体量小 , 且乘客数量受车座数量限制 , 效果依然不明显) 。 这种强烈的排他性 , 也限制了交易双方对彼此增长的促进作用 。
这也决定了 , 一旦行业中有这样领先优势的企业 , 其竞争格局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打破的 , 正如目前的滴滴 。
小结经历过监管重锤、APP下架、行业围攻后 , 滴滴的这首份财报 , 增长降速实属意料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