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刻度|一部手绘动画,铭记那些“娃子”们 | scate:tttttttttt

这一年,我们献礼建党百年,百年犹未老,世纪正青春。 在四川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缅怀从未停止。这里长眠着25048名烈士,是全国安葬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在那面英烈墙上,镌刻着278位“娃子”“女子”的名字。
“娃子”“女子”,这是川东北地区对孩子的叫法,随意中透露着大喇喇的亲昵。而在英烈墙上,这份亲昵中多了敬畏:三娃子、黑娃子……
2021·刻度|一部手绘动画,铭记那些“娃子”们 | scate:tttttttttt】没人知道这些“娃子”“女子”家在哪里,何时参军,何时牺牲,更没人知道,他们生前的个性、爱好和理想。他们在硝烟中长大,成为红军长征的生力军。少年英雄,家国情怀中多了更加明亮坚定的骄傲。
距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百多公里外,“玉娃子”王少连,已经100岁了。她13岁不到就加入革命队伍,于她而言,不管是“王少连”,还是“玉娃子”,两个名字,她都喜欢。
她的大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她取的,这被她视为珍贵的礼物。而被铭记的小名里,寄托着她所期待的奇迹,一个关于团圆的奇迹。
“我哥哥叫壬娃子,我就叫玉娃子。”战乱中,兄妹已失散70多年,“哥哥”这个词她念叨很多,“会不会,其实他在哪里,也儿孙满堂了。”
牵挂中,也流淌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王少连而言,她一生最大的骄傲,是子孙辈中先后有十几位走入军营。在红军陵园,她一发呆就是大半天,那些被镌刻“娃子”“女子”,她觉得自己应该都认识,她更觉得,即使活到100岁,在这些战友面前,她也是永远的“玉娃子”。
在和平年代,正是这些润物无声的铭记,让记录日深,感受日笃。如同“娃子”“女子”,从来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那是战火年代里明亮的家国情怀,是懵懂中的自我寻找,是属于一个时代的集体努力,而如今,是化在了一瓢一担平常日子中的细碎日常。
—— 日子这样热热闹闹的过,属于“娃子”们的故事,消融在酸辣粉、银耳汤中,化在万家灯火的烟火气里,从未走远,如同通江城内穿城而过的诺水河,永不止歇,一片澄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