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量尺、下刀、使力、推刀、收刀……罗怀聪双眼紧盯着刀锋 , 小心翼翼地在如同橡胶、略带弹性的固体推进机剂上“雕刻”着 。 他需要在高度敏感的火药上 , 分毫不差地将其切得平滑整齐 , 满足火箭飞行的轨道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47岁的罗怀聪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内蒙古航天红峡化工有限公司二车间整形组副组长 , 负责固体推进剂药面整形工作 , 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药面整形就是使用整形刀给固体推进剂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型面 , 满足火箭飞行轨道 。 固体推进剂是一种含能材料 , 受热、机械撞击和摩擦、静电等刺激 , 都可能瞬间燃烧、爆炸 。 因为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存在高危性 , 这项工作被形象地称为“雕刻火药”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0.1毫米 , 不到一张A4纸的厚度 , 这是罗怀聪的“雕刻”精度 。 工作过程中 , 下刀的力度完全由个人感知和判断 , 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罗怀聪忍耐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与寂寞 , 在被称为“炸药堆里工作”的岗位上 , 奉献了整整29年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罗怀聪介绍 , 固体推进剂“整形”是火箭发动机上千道制造工序中至为关键的一道特殊工序 , 迄今仍然是一项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 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罗怀聪手提的铁箱子有40多斤重 , 里面装着他的“金刚钻”——药面整形刀具 。 这些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刀具 , 用来完成不同的任务 。 每次上岗前 , 罗怀聪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刀具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刀具上缠绕的一层又一层的胶布 , 是罗怀聪29年工作的见证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操作 , 罗怀聪掌握了一手高超的技艺 。 2000年 , 罗怀聪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 成为航天工业系统也是内蒙古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技工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罗怀聪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徒弟 。 他带过的20多名徒弟中 , 有高级技师3名、技师6名 。 2014年 , 罗怀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 。 在他的带领下 , 工作室成员先后设计完成2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罗怀聪是“航二代” , 父母亲是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第一批建设者 。 父辈们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繁忙的工作让罗怀聪的办公室变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 一年中他只能在春节休息几天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热爱生活 , 是罗怀聪的另一个“标签” 。 文学、养花、养鱼、运动 , 在工作里 , 处处留下了他热爱生活的印记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勤能补拙 , 是罗怀聪的工作信条 。 新华网李倩摄
在火箭发动机上雕刻火药的人
文章图片
“虽然很危险 , 但这就是我的工作 , 再危险的工作也要有人干 。 ”几十年里 , 罗怀聪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 , 凭着专注和坚守 , 成为“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 。 新华网李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