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电路板的内资时代


印制电路板的内资时代
文章图片
印制电路板的内资时代】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电动车、工控等应用的飞速发展 , 印制电路板PCB产品成为重大缺口 , 同时也是个庞大的市场空间 。
文/每日财报刘雨辰
印制电路板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 产能在全球范围内先后转移了多次 , 站在当下来看 , 随着大陆厂商的崛起 , 中国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核心产区 。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 ,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业政策 , 推进了印制电路板行业的战略调整与产业升级 。
十四五规划也正在加快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 作为基础性并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 , 印制电路板PCB将迎来春天 。
从台资到内资
全球领先的三大台资民营覆铜板厂商台光电子、联茂、台耀成立于1990年代 , 因人工成本优势及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不断提升 , 台资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取代海外厂商 。 2000年 , 台资厂商供应比例占全球PCB市场的11%提高至2006年的17% , 而美国由28%下降至11% , 日本小幅萎缩 , 由29%下降至26% , 下游PCB产业初步完成转移 , 为台资覆铜板厂成长提供沃土 。
2005年之后 , PCB产能向中国台湾转移 , 推动覆铜板厂商配套供给上升 , 产能增加、全球市占率提升是厂商成长的主要动力 。 2006年 , 三大台资民营覆铜板厂商联茂、台光电子、台耀分别占全球供应比例4.6%/2.9%/2.8% , 合计供应比例达10.3% , 2013年分别攀升至6.2%/5.7%/3.4% , 合计供应比例达到15% 。
印制电路板的内资时代
文章图片
2005-2020年 , 三大台资民营厂商营业收入成长4倍 , 年复合增速为9.5%;归母净利润成长16倍 , 2005-2020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18.0% , 而且在中后期盈利能力不断攀升 。
2013年之后 , PCB厂商的供应链开始向大陆转移 , 以联茂为例 , 2010年开始新增投资大陆无锡厂与广州厂 , 2020年无锡厂、东莞厂与广州厂覆铜板产能占比达到89% 。 台光电子也加大对大陆工厂的投资力度 , 2013年-2020年间扩张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昆山厂、中山厂与黄石厂 , 三者扩张的产能占整体扩产的83%;台耀在中国大陆设立江苏常熟厂与广东中山厂 , 分别于2005年9月与2010年1月实现量产 。 中国大陆PCB产值由2013年的12.8%提高至2019年的26.8% , 提升14.0pct , 而同期中国台湾PCB产值维持相对稳定 , 由2013年的31.6%至2019年的34.0% 。
根据Prismark统计 , 2020年 , 三大台资厂商台耀、联茂、台光电子在传统刚性覆铜板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7%/7%/4% , 合计占比为18% , 相对于2013年提升幅度仅为2.7pct 。
内资厂商参与供应链配套 , 行业竞争加剧 , 而台资覆铜板厂商供应本土PCB厂商的区位优势日渐式微 , 中国台湾地区的覆铜板供应量占全球比例由2013年的11.3%下降至2017年的8.5% 。
印制电路板的内资时代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 , 内资背景PCB厂商占全球供应比例由2012年的6.0%提升至2020年的28.9% 。
生益科技、南亚新材、华正新材、金安国纪等四大内资厂商中有三家成立于2000年之后 , 晚于台资厂商成立十年 , 目前正在迈入产业转移的第二阶段 , 产品结构加速转型推动盈利能力稳步上升 。 四家厂商加快产能投放节奏明显加快 , 2021H1 , 四家A股覆铜板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合计达到15.9亿元 , YoY+41.8% 。
四大金刚 , 只争朝夕
内资覆铜板厂商研发费用绝对金额逐年攀升 , 2021H1 , 生益科技、南亚新材、华正新材、金安国纪四家厂商研发费用绝对金额同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6.0%/132.2%/31.4%/92.7% 。 到2021H1 , 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分别达4.4%/4.1%/4.2%/3.9% , 研发投入比重远高于台光电子、联茂的1.8%/1.5% , 内资厂商比台资厂商更为积极地寻求细分领域突破 。
从研发人员结构来看 , 生益科技研发人员占比最为领先 , 为其第二阶段的成长夯实基础 , 而其余厂商中 , 华正新材、南亚新材研发人员占比也并不低 , 占比分别为18.5%/9.4% 。
生益科技成立于1985年 , 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 , 是全球电子电路基材核心的供应商 。 根据美国Prismark调研机构对于全球硬质覆铜板的统计和排名 , 从2013年至2020年 , 生益科技刚性覆铜板销售总额已跃升全球第二 。
2016-2020年 , 公司营业收入由85.4亿元增至146.9亿元 , 五年期间稳步增长 ,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5%;其中2017年的营业收入首次破百亿 , 同比增长26% 。 同期间 , 公司归母净利润由7.5亿元增至16.8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为22.3% , 其中2018年归母净利润有所下降 , 同比下降7% 。 2021年上半年 , 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