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都市报告》发布会:为城市“体检”开治理良方

11月10日晚 , 世界大都市协会第十三届世界大会配套活动——《亚洲大都市报告》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 《亚洲大都市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通过38项指标 , 从城市治理、经济发展、社会凝聚力、环境可持续性、生活质量和性别平等不同维度“把脉”28个亚洲大都市 , 从而展望大都市时代背景下亚洲的趋势与前景 。
发布会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智慧的“路演会” 。 中国广州、印度尼西亚泗水、印度加德满都、土耳其加济安泰普四个城市派出代表参与 , 分享它们在《报告》指标中取得好成绩的城市治理方案 。
《亚洲大都市报告》发布会:为城市“体检”开治理良方
文章图片
《报告》两位作者 ,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巴拉特·达希亚和印度古尔冈SGT大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助理教授曼塔·达希亚轮流解读《报告》亮点 。
《报告》指出 , 亚洲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 从1960年到2020年 , 亚洲地区的大都市人口增加了8倍多 。 在2020年 , 有89个亚洲大都市人口密度达到了每一平方公里一万人以上 。 “这说明了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需要应对更多挑战 , 包括土地不足、资金紧缺、住房建设成本上升等 。 ”巴拉特·达希亚说 。
城市治理指标中 , 在亚洲地区的世界大都市协会会员在交通通达性方面高于其他地区的大都市协会会员 , 但是在财政自主权方面要远低于世界大都市水平
经济发展指标中 , 亚洲大都市的人均DGP差异很大 。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可能在2000美元左右 , 比较发达的比如说像韩国首尔 , 人均GDP达到了26000多美元 。 就业率方面 , 亚洲大都市表现较好 , 意味着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巴拉特·达希亚看到 , 亚洲大都市有很多的流动人口 , 外来农民工怀着改善生活的目标进入大都市 , 但亚洲的贫富分化程度较北美大 。 尤其要看到文盲率指标 , 政府需要加大投资改善社会包容性的问题 。
曼塔·达希亚接着介绍环境可持续性指标 。 空气质量方面 , 28%的城市PM2.5水平较高的 , 说明空气质量仍是差强人意 。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 , 排位最高的是德里 , 其次是上海 。 生活质量指标方面 , 最凸显的是亚洲人均寿命正在增长 。 公共交通出行方面 , 亚洲大都市的表现高于世界均值 。
《亚洲大都市报告》发布会:为城市“体检”开治理良方
文章图片
广州拥有743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 常住人口达到1874万人 , GDP接近4000亿美元 。 如此规模的城市 , 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在城市分享环节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詹美旭以“城市体检”为例 , 向全球与会者讲述广州治理经验 。
詹美旭介绍 , “城市体检”运用“问题诊断”的方法 , 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安全韧性、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八个方面对城市进行指标评价和动态监测 , 是治理“城市病”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
具体的做法包括:上下联动 , 部门协同;广泛公众参与 , 人民城市人民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 “广州向在广州居住、工作、旅游的20多万市民网络调查了解对城市的看法 , 在社区、街头实地采访3000多位市民 , 了解对城市问题治理的评价 , 邀请了620多名城市体检观察员长期参与城市问题治理成效的跟踪评价 。 ”詹美旭说 。 此外 , 粤政易app、城市体检信息平台等信息手段让数据收集得以高效进行 。
《亚洲大都市报告》发布会:为城市“体检”开治理良方
文章图片
广州市代表詹美旭发言
《亚洲大都市报告》在结语中指出 , 随着亚洲大都市的发展 , 诸如巨型城市区域、城市走廊和“城市-区域”这些新的空间格局 , 给大都市治理带来了如何“协调”的新挑战:
第一是各城市政府之间如何协调 , “重要的是将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和次区域的发展相并行 , 而不是将其视为经济空间中的孤立节点” 。
第二是缺乏适当的“城市-区域”规划 。 “更好的区域空间规划通常需要将特定的城市功能(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机场、技能与培训中心)分散在一个连续的区域内 , 而不是聚集在一个大城市内 。 ”
第三是“横向财政差距” , “区域内城市政府之间转移财政资源的机制”是否完善 。
面对“大都市协调”这个新挑战 , 广州给出什么方案?詹美旭从环境、产业、交通等方面的协作简要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