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后不再交配吗?( 二 )


贝尔斯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就是由雄性动物负责照顾和抚育它们的幼崽 。 所以在贝尔斯看来 , 他更倾向于把这个行为解释为:
是因为雄性动物对它们的雌性配偶感情较为深切 , 所以它们没有时间去和其他的雌性动物交配 , 为了保证自己的基因可以继续流传下去 。
它们也就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与自己的雌性配偶诞下的幼崽之中 , 使幼崽可以成功存活下去 。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后不再交配吗?
文章图片
所以在贝尔斯的观点当中 , 他认为一般“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对于后代的抚育当中会比非“一夫一妻制”的雄性动物更加投入 。 也就是“家庭责任感”较强 。
动物界“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而其实从繁殖角度来说 ,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 , 它们的幼崽的存活率也要比非“一夫一妻”制的动物要高 , 因为由于野生环境的复杂性 , 刚出生以及出生没多久的动物幼崽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措施的 。
只有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平稳度过了“衣来伸手 , 饭来张口”的过程 , 才能够使存活下来的幼崽可以更快地适应环境 , 学会躲避以及捕食等求生技能 。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后不再交配吗?
文章图片
根据科学家对于动物种群的分析 , 从约束他们“一夫一妻制”的条件来区分他们共同生活的行为 , 被分为两种 , 一种叫做社会性一夫一妻制 , 而另一种被称之为遗传性一夫一妻制 。
科学家认为 , 社会性一夫一妻制指的是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某种特定的需求 , 雌性和雄性选择在一起生活的“同居”行为 。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后不再交配吗?】但是这种行为并不代表它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另一半”从身到心的负责任 , “貌合神离”的“夫妻”也有很多 , 也就是说很多表面看起来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动物 。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后不再交配吗?
文章图片
但它们却在不被伴侣发现的情况下 , 违背了“你挑水来我砍柴”的约定 。 比如说 , 科学家用验证DNA的手段检查了许多看上去是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巢穴当中的幼崽 。
为了观察巢穴当中幼崽的“父亲”是否是为幼崽搭建巢穴 , 以及照顾幼崽的雄鸟 。 但是结果却令科学家们啼笑皆非 , 因为巢穴里的幼崽大概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一都并非搭建巢穴的雄鸟的“亲生孩子” 。
而这一比例也随着鸟类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而遗传性“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显然不同 , 在科学家观测遗传性“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当中:
科学家们发现不管是“家庭”当中的雌性动物还是雄性动物 , 对彼此的伴侣都会产生类似人类感情一样的情绪 , 并且伴随着很多表示亲昵的行为举动 。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后不再交配吗?
文章图片
他们对幼崽的关爱当中也不仅只有喂食和驱赶入侵者 , 还伴随着有意识的陪伴和爱抚等情感类行为 。
并且像天鹅一类的“忠贞不渝”的动物 , 在爱侣意外身亡之后还伴随着类似“哀伤”以及久久盘旋等无法用正常生存行为所解释的行为举动 。
并且白天鹅之所以被称呼为“忠贞之鸟”是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观测 , 多数的白天鹅的一生有且仅有一个伴侣 , 在著名叙事小说《狼图腾》中也曾纪录过白天鹅会与自己的伴侣一同筑巢孵化卵 。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后不再交配吗?
文章图片
小说当中的雌天鹅被猎人枪击死亡之后 , 雄天鹅不顾被猎人抓捕的风险 , 久久盘旋于爱侣死亡的地方悲鸣 。
故事的真假我们如今虽然已经无从考证 ,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白天鹅作为“忠贞之鸟”给我们人类留下的深刻印象 。
不仅在爱情之中“坚贞不移” , 即使自己的爱侣意外去世之后 , 另外一只白天鹅也不会再另择伴侣 , 这也是人们传唱它们对于另一半的忠贞的原因 。
相较于其他出于“社会性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来说 , 它们对于自己的伴侣的忠贞程度是其他“貌合神离”的动物夫妻所无法媲美的 。
“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后不再交配吗?
文章图片
基因对于生物行为的影响
随着科学家对于动物行为的观测 , 科学家们认为 , 更多的时候动物的某些行为都是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保证后代的存活率 。